四、祠堂門廳
1、祠堂門面樣式的劃分
祠堂正入口的正門往往會建筑作為一座廳堂式的建筑構架,所以門廳也被稱為前堂,在一些更為講究的地區則被稱為“儀門”。
它是祠堂單體建筑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門堂,作為一個建筑序列的起初。所有參拜祠堂之人都必須在此正冠、修容,從此而進便是一個家族最為尊顯之地。因此,前廳的店面是十分考究的。
由于,門廳的大門包含在前堂內。所以,門面的美觀性也就在此拉開帷幕。
然而前堂外部有著相對靈動性的空間,但是門面作為一種禮儀性的功效在實際用途中是沒有很大作用的,更多的是以裝飾性而存在。
前堂的門面有多種方式,主要以“熟門型”和“乾門型”為主。
(1)、“熟門型”門面
“熟門型”門面出現時間相對較早,它的形制是最為依照封建等級禮制建筑的一種。
大門的中心是向內凹進的,兩側的墻面對稱,若設有大門,兩側也有對稱整齊的。熟門型的樓房前檐下是沒有圍墻的,早期的皇宮和士大夫府邸均為有用。
熟門型門面僅中心正門向內敞開,使得視覺上變得有些局促和沮喪,但因其建筑相對簡潔、符合通常庶人宗族的禮制,因此到了明清年間,一些小型家族建立祠堂便以熟門型門面為主要界定,現在這類型型的牌坊門面多以公祠為主。
(2)、“乾門型”門面
“乾門型”門面相對于“熟門型”門面就要大氣諸多,它仍然是“門”古代官員府邸的牌匾,但建筑方式卻按房屋式的廳堂形制而建造的。
它的特征在于前后敞檐,門殿的空間是完全緊閉的,大門的門樘安裝在正中心的脊檁部位,門面無論是三開間還是五開間都是可以完全開啟的,使得整個大門從視覺上欣賞是十分豁然樂觀。再加上廳堂式的整體建筑體量,使得門廳更具備氣魄性與氣場感。
紹興塘下方大宗祠:
但無論是“熟門型”門面還是“乾門型”門面,“祠堂”作為一座代表整個宗族最為重要的建筑,它的建設不只是指代一座建筑,更是宗族的“臉面”與“身份”的象征,因此,其華麗程度通常只是整個村落中最為“奢侈”的。
進入明朝,許多古代建造的房屋式圍墻都在清中期被改造或加建成牌樓式大門。
在以前的屋宇式圍墻中,大個別裝飾都集中在出挑構件和天花吊頂上,正立面上裝飾很少;但在牌樓式圍墻中,一層層堆滿裝飾的騎門梁、梁托、牛腿、花板和斗栱都朝向正立面,使得處于者無法在堂前即可以感得到“華麗”。
蘭溪長樂村金大宗祠明三暗五正門廳:
到清中期以后,上述牌樓式大門再度深入。原本也是由各種不同木構或木雕而成的樓門,為了提高其內容的體現性,逐步加入了雕塑、磚雕等戲劇形式,使牌樓門的造型與體現力度得到空前的強化。
這些磚雕式樓門,其建筑正立面為了提高穩固性,多以墻壁封閉其后的廳堂隔門,屋宇式窗戶改做墻門、石庫門,門上裝飾各類傳說、戲劇類人物浮雕或是代表吉祥、祥瑞的神獸。
磚雕牌樓高度也不再受制于屋宇式大門約束,造型反而擺脫建筑平面束縛,立面設計非常獨立而完整。同時,磚雕本身也多以雕刻、浮雕為主,所以牌樓門帶有很強的立體感,裝飾效果比木構牌樓門需要強烈。
蘭溪諸葛村三榮堂正門:
2、門廳的裝飾物品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曾記載了項羽的一句格言:“富貴不歸故土,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因此,作為宗室勛貴之族,無論從激勵后代的視角,還是展現族姓的階層實力,都會將代表家族的老宅修葺的奢華異常。
與此同時,為了顯示族姓內的官級品質,同時也為了防止由于不小心因“僭越”而為外出做官之人帶來幫忙,所以大型家族在祠堂裝飾之時會特別強調而謹慎。
(1)門環不能隨便用
門環,也被稱為門鈸、輔首。為了使門扇開關方便,以及外人來訪時必須叩門,所以要在門框上安裝門環,
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要求如下: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的大門可使用獸面和擺錫環;三品至九品官吏只準許擺錫環不可使用獸面;六品至九品官員的大門只允許用鐵環。”
武義俞源村-俞氏祠堂-正門:
(2)門釘的數量是有規定的。
門釘,在早期也是起加固門板的作用,但因為釘帽外露并不結實,古人將釘帽做成了泡頭狀,后來做得愈發越整齊、越來越寬闊,排列橫豎成行,如果再加以不同金屬質地的應用,也便逐漸變成了大門的裝飾物,同時也彰顯了相應的等級規制。
針對門釘的數目,據《大明會典》記載,僅指明了皇宮制度“正門以紅漆金涂銅釘……”,至于如何樣準確使用,并沒有記載。
到了清朝,制定的《大清會典》則確立規定:“親王府制大門五間、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制大門五間,金釘減親王七之二”;“郡王、貝勒、貝子、*公、*公與世子府同”;“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同時,清代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對門釘的大小、安裝過程也是嚴格的規定。
門釘更多提在勛貴階層的府邸中使用,對于普通官員及平民百姓家而言,則根本不能使用這種顯著而很大的門釘。
也是人牽強附會的將書文中代表平民百姓的“白丁”,說明為沒有“門釘”之家,這是錯誤的,兩者之間約束關聯的時代差距了近千年,在此就不做更多贅述了。
(3)大門的顏色不是你想改,想改就能改。
在封建時代,只有皇宮的大門才可以漆成朱黃色。因此,只有“特批”的高官顯貴之家的大門才會涂以紅漆,這種大門是至尊至貴的標志,曾被列入“九錫“之列。代表了居住者的身份、地位相當高貴。
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漆成朱黃色的大門來也稱這些達官顯貴之家。因此,我們也可以之中看一以,以色彩來界定不同的身份,這種方式也有封建禮制的一種體現方式。
《明會典》載: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公侯“門屋三間五架,門用金漆及獸面,擺錫環”;一品二品官員,“門屋三間五架,門用綠油及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正門三間三架,門用黑油,擺錫環”;六品至九品,“正門一間三架,黑門鐵環”。同時要求,“一品官房……其門房間牖并不許用髹油漆。庶民所居小屋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白色妝飾”。
然而,我們平時所無法看到的大多數官宦及富貴之家遺留出來的窗戶都是白色或木質涂油漆的本色。而在其宅院之中也最多只能看到“雕梁”,至于“畫棟”,那是要砍腦袋的。
永康下柏山村陳大宗祠門廳:
(4)門廳廊下的身份“標桿”
門環、門釘及油漆的底色更多的是從“隱喻”的視角來表明封建等級,而針對一些儀仗物品則是無法直接體現居者身份地位的“標桿”。
在《舊唐書·德宗紀下》有記:“宮廟、官府及士族之府第陳戟于門前,以為儀仗”。從現有發掘的宋代石刻浮雕中我們可以看見,在一些宗親及官員府邸的大門前都會列有代表身份等級的“兵器架”,架上陳列物品的特點、數量的不同,代表著居者身份的高低。
這些“列戟”的儀仗制度仍然在唐宋以后便已不再應用,但在廊下擺放、展示官員身份的其他物件儀仗的形式卻被保留了出來。
如:代表文官的鐘、鼓、牌,鐘鼓比較好理解,“牌”則指的是官員出行之時,隊列前方由專人所舉的身份牌,這在這些影視作品中常常無法看見。這些“牌”出行的之后舉在隊列的最前方,而居家之時,則放置于大門廊下對外宣示。而武官所居的廊下,除了“牌”之外,則會有代表統領征討的旗幟、代表陸軍屬性的輜重兵器(如槍戟、斧鉞、瓜錘等)。
紹興芝堰村孝思堂門廳外則的前廊,“牌”會放置在此處:
(5)讓人不得不低頭的匾額
作為封建禮教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借助嘉獎宗親、宗族來體現政權的至高無上。一方面,可以讓更多的人“沐浴皇恩”,另一方面則是借助嘉獎、表彰宗親、宗族的形式籠絡臣下。因此,在這些高門大姓的祠堂大門之上,我們都可以看見由皇家賜予或是后來的極品高官所撰寫的廳堂匾額。
特別對于皇室賜予的匾額,不只是代表著皇朝對家族的認可。同時,對于到訪的外族或所處當地的“父母官”而言都是一種“震懾”。對于個別得到重大嘉獎或有大臣親筆御書的祠堂,甚至還會在祠前花園樹有“下馬碑”,每一位行達之人都要大禮參拜。這除了是對皇權的漠視,同時,也是對贏得該榮譽的宗族的一種必定、保護。
針對這些相對普通的宗祠,在門口之下懸掛或書寫牌匾,一般只書“某氏大宗”、“某氏祠堂”或家族堂號。如俞源“俞氏祠堂”、厚吳村的“吳氏祠堂”、長樂村的“金氏大祠堂”、塘下村的“方大宗祠”、下柏石的“陳大大宗祠”等。
在房祠以下的廟宇通常稱作“廳”。這些“廳”多用堂號,如諸葛村的“大公堂”、“大經堂”,“雍睦堂”等,都和宗族的團結、和諧、發榮、教化有關;還有以官名命名的祠堂,如諸葛村“丞相祠堂”,楓林村“御史祠”,蒼坡村“筆閑管祠堂”。
浦江江南第一家鄭氏祠堂側門上方由明世宗朱元璋手書的“江南第一家”匾額(現代仿制):
五、天井、庭院與戲臺、廊廡
(1)天井與庭院的區別
無論是傳統的“三間兩搭廂”還是“十三間頭”式院落,其山墻四周向內的坡屋頂圍合成一個敞頂式空間,形似一個漏斗式的“井口”,按全球傳統建筑中所定義,天井為:匯四水歸堂(塘),下底設池塘、留溝防、變路徑、安石埠,立基劃界、以滴水為界的天然之井。具有集水、納陽、通風、采光、消防等多種建筑功能。
天井是被一幢建筑內兩面或三面不同房間所圍,這些屋子的房頂是連在一起的空間。
永康下柏山村陳大宗祠中廳與后堂門廊兩側的天井:
東陽白坦村福輿堂:第一進正廳旁連樓院子:
而庭院則相對天井而言,不只是其使用面積更大,而且它的用途不僅上述所包括的天井功能之外,還會在此舉辦一些日常活動、重大禮儀。
東陽盧宅捷報門與儀門之間的第一進庭院:
如果說天井與廳堂空間是理學在南京西、浙中民居建筑中的體現,表現出次序、威嚴、中正的特點。那么,庭院則得到道家的影響,表現出自然與自由,庭院在土地上不規定規則,所以布局分比較靈活。
可見,庭院成為交流、休憩的場所,在空間組織與布置上比天井更為自由、更為靈活。庭院也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獨立性強的生態環境平臺。
庭院內設置的花花草草,這些綠化能夠改變整個生態環境;此外庭院內有一個較好的調濕系統,例如設置的明塘、暗溝排水體系及水塘、水池等,它們雖然無法調節濕氣環境甚至又是十分好的防火設備。
永康厚吳村存誠堂中廳別墅內保留的一株高5米,胸徑50毫米的大鐵樹。據考證,這棵松樹的胸徑在500年以上。
(2)戲臺的發生與功能
從元朝開始,雜劇走入了日常平民百姓的生活。而在清朝初年,朱元璋覺得,官員如果沉迷于舞蹈與音樂之中,就會*家的管控產生許多負面的妨礙。因此音樂演出備受了苛刻的政治限制,略有衰落。
隨著明廷的漸漸放松,戲劇也浙漸普遍化。到了古代中早期,高雅之人喜昆曲,平庶之人好社戲(是的,就是魯迅所寫的《社戲》那種),已經變成后來之人日常娛樂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清代,戲曲與藝術的演進更是精彩紛呈,各個地區也因民眾基礎廣大而發展出了不同的曲種,例如在金華地區在明中期便有“義烏腔”,之后更有俗稱“金華戲”的婺劇。
戲曲與藝術在清朝的壯大與演進,使得傳統的祭祀活動之中又提高了一項必備的重大活動。因其喜聞樂見且民眾呼吁力十足,隨之更變成宗族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
這只是為何戲臺這樣非常娛樂化的建筑,在古代開始逐漸進入傳統宗祠的一個原由。
夜晚的蘭溪市婺洲公園,金華為了保留和傳承婺劇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建造了如同貝殼的般的“婺劇院”。在三江匯合之處與金華府遺址-古子城隔江相望。
宗祠內設定戲臺,其屬性與宗祠的特色功能是相符的,是古代重視倫理道德教育的體現。古人希望借助文藝的方式給予他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勸誡,使其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教化。
在古代,一般的平民百姓深受文化教育是很難的,他們仍然沒有讀過圣賢書,但是卻明白做人要忠君節義、知道侍奉母親娘家,男人尊師重道、女人尊夫育兒。他們從那里學來的這種?自然是從民間的文藝佳作中學來的。戲劇在近代是重要的價值觀傳播媒介,它以勸人為善成為教育目的,這與宗祠所宣講與發揚的價值觀是同樣的。
義烏黃山八面廳大門上面以青磚的方式體現戲曲故事中人物、情節:
同時,在一些人口及姓氏眾多的鎮子里,數個宗族往往會比鄰而居。從某些意義上來講,他們互相之間也可以說是競爭對手。
在重視臉面的地方社會中,人們注重宗祠排場是一種必定的結果:各家族、宗祠設立戲臺,每到祭祀或節慶之時,各個宗族出資、出力,舉行隆重的話劇表演,這不只是無法為自己的宗族帶來極高的聲譽,同時也有象征著本族興盛、有號召力的體現。
其實,宗祠內是否修建戲樓、采用的戲臺風格古代官員府邸的牌匾,直接體現各個家族的禮俗觀念、禁忌意識并且風土民情:
1、迫于禮法觀念及社會觀瞻的壓力,以及針對戲曲的“族規”“族禁”,不少祠堂并未有戲樓建筑;
2、由于資財有限,很多教堂無力建造戲樓,而是“借場演戲”,如三合院的“敞口廳”中,四合院內的院子,或者是在祠前的廣場搭臺;
3、城市場鎮的宗祠,鑒于“九宮十八廟”已有很多的戲樓,便少有自建戲樓者;
4、偏遠地區的大姓宗祠,修造戲樓者相對較多,娛己娛人,有時也會變成公共演劇的場所。
紹興長樂村象賢廳前廳戲臺:
(3)廊廡
廊,是浙中民居院落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一般存在于建筑與花園(天井)之間或磚墻與花園(天井)之間,它是民居中各空間之間聯系的紐帶,也是組成特色建筑內部空間特征和界定空間的重要方法。
廊根據所處位置的不同,主要分為三類:檐廊、游廊及轉角廊。浙中合院式院落的正房及內院前院一般都具有前檐廊,它是房屋與庭院之間的過渡空間。游廊和轉角廊在一些環境空間豐富的民居中能夠看到,具有準園林建筑空間的色調,起著分隔景致、豐富空間、引導等作
比如成為行走的通道之外,有的則會在廊角處間隔出一些房間,以存放一些物件或成為住所使用。但種房間的臨時用途性非常強,而且建造也較為簡單。
在宗祠建筑之中,廊廡的成為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借助碑刻、書畫等方式,作為家族榮譽、先人事跡或家法族規的展現地。或是在其中宣講一些加強價值觀、禮儀特色的內容,例如:二十四孝、忠君愛民、尊師重道、勤勞廉潔的故事等等。
另一種功能則是在祭祀之時,宗中眾人于拜廳舉辦完集中的施禮活動期間,會分別處于中間的寢廳進行拜祭。或為個人、或為多人兄弟,在寢廳叩拜之后則應該從左側的廊廡區域返回至拜廳。
蘭溪諸葛村丞相官署門廳后外側廊廡中陳列、講述的諸葛家歷代前賢人物:
六、拜廳(拜殿、享堂、祀廳)
祠堂的第二組重要建筑是拜廳,或者叫拜殿、享堂、祀廳。在一些占地面積狹小或大型廟宇之中,拜廳會與寢廳合二為一。
庶民的廟宇,拜廳的遵制通常都是三開間,如族中曾有特殊人物官至顯爵且財力允許,那么會建以五開間的大廳,如諸葛村中的諸葛亮丞相祠即因此制,是村中所有祠堂中規模最大的拜殿。
在浙江地區,由于夏天多雨,拜廳通常不會設立隔間且前檐完全緊閉。同時,拜殿是參加祭祖典禮的地方,為了滿足眾人集中活動的需求,拜廳的大堂都較為高大宏敞,木結構也很粗大。為了減少木結構的呆板感,有些地方采用月梁以及貓梁,而且以彩繪裝飾。可以說,拜廳是整個宗祠之中最為絢麗與壯麗的建筑。
拜廳的中心梁枋之上會掛以大匾,內容都是頌揚功名、壽考、德行等內容的。也有的寫本房本派歷史上極光榮的事件,如清潭“飛鳳祠”。而且有的之后不只掛一塊匾,郭洞村的何氏大佛寺拜廳內懸掛有“懷葛遺民”、“厚德載物”、“嘉尚賢勞”、“承天寵錫”四塊匾。
拜廳內的金柱之上會有楹聯,內容非常斑雜,但必有一副長聯,上聯統敘列祖列宗的功業、懿德、聲名,下聯頌揚始祖播遷以來,落根本地的經過等。
東陽盧宅第三進肅雍堂:
拜殿兩旁的次間或梢間,一般在前檐柱和金柱之間的軒頂下有時會架鐘鼓,左鐘右鼓,在祭祀時應儀式的流程或必須而敲響。
其實了,鐘鼓樓的位置沒有太程式化的要求,有的地方會將鐘鼓放置于門廳兩側廊下,有的擺放于前庭兩側,還有的則放在中庭與后堂左側。
在一些大型的宗祠之中,這種鐘鼓設置也會成立獨立的鐘鼓樓。例如:蘭溪諸葛村的太傅祠堂在寢廳前左右各建一小間為鐘樓、鼓樓,上覆卷棚頂,用拉弓式硬山封火墻。
此外蘭溪境內還存在一種很非常的拜廳形制——“中亭”,專建于宗祠的總祠內。把總祠拜廳的殿宇和面闊建成一個都是三開間的近正方的建筑,四面與其它建筑如門屋、寢室以及兩邊的廊廡都沒有連接,四面開敞如亭。
這些“中亭”式的拜殿只供舉辦盛大慶典,不設神廚,所以應該設有第三進寢廳。例如諸葛村的丞相祠堂。
太師壁
在拜廳中也有一種安裝在廳堂后檐與金柱之間的隔扇裝置,把整個廳堂分為前后兩個別,這種屏風性質的隔扇稱為太師壁。
太師壁也多由木頭制成,可以變成一組門扇的方式,也可以變成隔扇窗或檻窗的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因為正進入廳堂之上,都要進行精致的裝飾,可以在窗扇上題詩、作畫,還可以布置各種木雕花紋。
這些太師壁的隔斷形式也有來源于日常居所的設定。在居住建筑中,拜廳所處的位置與功能通常是成為接待、交流的廳堂,其后會是屋內女眷游玩、休息房舍寢室。因此,太師壁也有隔絕視線的一道屏障。
居住廳堂的太師壁前一般擺放八仙桌和太師椅,壁前條案上擺放“東瓶、西鏡”,取“瓶、鏡”的“平靜”的偕音。后來清朝年間有了自鳴鐘之后,則會在條案中間放置,“鐘”和“瓶、鏡”放一起取“終生平靜”的偕音。
而在大殿拜廳的太師壁前,除八仙桌、太師椅外,條案上一般則放置佛像、供品、牌位及雕塑神像,壁上掛祖像等,太師壁所采用的裝飾手法和形狀也按照壁前所放置的陳設而定。
浦江江南第一家昌七公祠中廳:
七、寢廳的形制
通常而言,宗祠建筑中軸線的最終一幢建筑一般即為寢廳。寢廳是專為祭拜本族先民神主、祭祀之時安置祖先靈牌的廳堂。
寢廳的明間至兩個次間之間,有些有佛像進行裝飾,供奉先祖神像;有些則直接用幾層磚石堆砌成為一道階梯臺進行放置。神主多時,就在右側的屋頂前再建臺子,也有個別把兩廂梢間改做獨立寢廳,單獨供奉某位或某幾位先祖的。
對于一些歷史古老且祖宗神主較多的宗祠,有些會建兩層樓的寢廳,如紹興后金村的松坡書院,又叫金氏大宗祠,附院的門上分別嵌石匾,印刻為“左昭”、“右穆”。
浦江江南第一家鄭氏祠堂寢殿內景:
永康厚吳村吳氏祠堂寢殿內景:
有些宗祠,會在拜廳和寢廳之間舍棄天井或花園,建筑一道連廳,形成一組工字形構架的建筑,如蘭溪諸葛村大公堂、永康下柏山村陳大佛寺,它們在拜廳和寢廳間沿中心線建一個開闊的塔樓,即下降了建筑的整體性,同時也便于在天氣差的日子中出入后堂的便利。
蘭溪諸葛村大公堂后連廊:
永康下柏山村陳大宗祠后連廊:
至此,我終于用近3.8萬字對古典鄉居的建筑構架及構成進行了完整的表述,利用200余張圖片讓你們*內建筑的組成型式及木構架表現有了更深入的知道。
接下的帖子內容,我將帶他們深入每一處鄉居村落之中,對隱匿在期間的諸多鄉居宗祠一一進行解讀。
我將按照走訪的順序,對16處古建村落中歸屬*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進行說明,它們分別是:
01:蘭溪市,諸葛村
02:蘭溪市,長樂村
03:蘭溪市,芝堰村
04:武義縣,俞源村
05:武義縣,延福寺
06:義烏市,大安寺塔
07:東陽市,紫薇山民居
08:義烏市,古月橋
09:義烏市,雅端村
10: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
11:義烏市,塘下方大宗祠
12:義烏市,黃山八面廳
13:東陽市,盧宅
14:東陽市,白坦村
15:永康市,下柏石陳大宗祠
16:永康市,厚吳村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