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歷史淵源豐厚,文化遺址星羅棋布。仙游縣度尾鎮劍山村境內,有一處雍正八年(1730)奉旨建筑的“孝節坊”,隱藏在鄉間田野里,逐漸被淹沒在光陰里,訴說著時光的滄桑。
從童年記憶中探尋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讓自己向往的地方,那就是故鄉。曾記得童年時代*古代牌坊圖片,那是一個冬季,姑姑家砍甘蔗,我屁顛屁顛地跟著哥哥和侄子去甘蔗林,那時發現古石道旁的“孝節坊”,牌坊還是完整的,神奇地問親戚是誰家的墓碑那么高大、氣派?姑丈笑著告訴我:“那不是墓碑,是孝節坊,是清朝大臣授封給孝順的婦女的孝節坊。”
當時不懂得“孝節坊”為何物?光陰似箭,時光一轉眼40年過去了,但記憶中那片甘蔗林有一處古物。
今年春節前夕,筆者重訪故地,在度尾鎮劍山村大路邊的山村田野里尋覓到了這座長達300年的“孝節坊”。令人覺得驚訝的是,“孝節坊”周圍已經被人開拓成了田地,種植水稻和玉米,果樹成蔭后牌坊便被湮沒其中,人們也隨之對這座“孝節坊”在記憶中淡化。“孝節坊”頂層坊首石雕早些年跌落地上,遺物尚在地下,坊首上端的石件雕飾已無影無蹤。
孝節石牌坊流行于明代,盛于*,是經官府奏準而建造,為褒獎節婦孝女而立,是終身守節婦女的一種榮譽,更是封建統治階級宣揚道德價值觀的一種方式。歲月滄桑,近300年時光如飛般布滿,昔日的田園已遍布民居。盡管“孝節坊”牌在田園間經受風雨凄凄,但“孝節坊”主體構件一直非常精致華麗,紋飾清晰,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存。
從史籍記載中溯源
孝節坊,是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雖是為封建社會宣揚孝道、貞節、尊老等特色美德樹碑立傳,也是提倡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的產物,更是歷史古建筑的文化遺產。
據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縣志·建置志》“坊表篇”:“范氏旌節坊在文賢里鐘洋(今仙游縣度尾鎮劍山村大路邊),雍正八年(1730年),奉旨為太學生劉濬妻范氏立。”
《仙游縣志》第四十三卷《人物志》“烈女篇”記載:“范氏,監生劉濬妻,年二十八寡,奉姑撫子,歷節二十五載,雍正八年,詔旌其門。”
仙游縣度尾鎮劍山村“孝節坊”,位于梁山之麓以西的仙(游)永(春)古驛道岔路劍山村大路邊路段,這里曾經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古時候是莆田與泉州人民生活生產的主要交通要沖之一。東南方50米外的中岳溪,源于乳源惠格岑溪流,溪水從鳳山惠格岑、流經云水、埔尾、劍山、中岳溪,匯聚于木蘭溪上游的大目溪,全長14公里,是度尾鎮境內第二大溪流。
“孝節坊”坐北朝南,原有四柱三間三樓,現僅剩二樓。“孝節坊”四柱三間二樓,通高約5米,面寬8米,底層枋上雕四龍戲珠,左右兩側浮雕鳥獸吉祥紋樣,中層坊額楷書“孝節”二大字,左右題款刻篆字“大清雍正八年奉旨旌獎,故監生候補縣丞劉濬妻范氏。”兩邊對聯刻有“婦順”和“母儀”楷書;柱底設夾桿石加固。整座牌樓,除三層結構缺少外,主體構架平穩,莊重大方,花鳥瑞獸,雕工精致*古代牌坊圖片,堪稱石雕精品。據劍山村村民劉桂華介紹,上層坊首石雕早些年跌落地上,遺物尚在,坊首上端飾有四只石獅,兩只飛鳳,已經丟失多年,不知去向。
這座“孝節坊”系明朝旌表褒獎劍山村一位范姓婦女守寡盡孝25年而建,是我市不可多得的罕見的汗青文化遺產,也是考證研究*近代祠堂構建、石雕藝術的實物樣本。
從史實故事中靜思
劍山村“孝節坊”,關于它的歷史,現在知道這座牌坊故事的人也越來越少。據劍山村村民劉桂華介紹,他是劉濬的后裔,現有劉濬后裔居住在劍山村四座厝的達200多人。劍山村“孝節坊”是清朝雍正皇帝褒封劉濬公淑配范氏,詔旌其門的孝節坊。據祖輩相傳:康熙年間,劉濬公是一*子監太學生,候選侍郎。可惜蒼天不公,一場大病奪去了劉濬公的大好年華、錦繡前程,含恨遺下家中的老母、嬌妻和幼子。那年劉濬公的結發妻子范氏剛滿28歲,對夫君離去她極度痛苦,并對天發誓,絕不改嫁,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一邊服侍翁姑,一邊撫養幼子。苦難的歲月沒有壓倒她,她恪守婦道、含辛茹苦、孝敬翁姑、和鄰里人,竭盡母儀之德,遠近稱頌,地方官吏遂將她的事跡上報朝廷嘉獎。直至53歲那年,雍正皇帝下詔建坊旌表范氏。
牌坊成為歷史遺跡,已然是文物部門應加以保護的對象。作為*特色文化的標志建筑之一,久遠的年代抹殺不了其藝術欣賞價值,遺留出來的中華美德更不會被時間磨煉沖刷掉。這里更是一處洗滌心靈的靜地,讓他們凈化靈魂、提升道德品質。如今,法治的社會,男女平等、性別和諧,人們將會越來越理性地看待古代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思想和儒家體系,科學地汲取孝節牌坊文化的合理內核,對當今形成和諧社會與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具備現實意義。
莆田僑鄉時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