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祠座落和縣烏江鎮西南側的鳳凰山上,左瀕滔滔黃河,右倚雄偉的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四周阡陌縱橫,平疇萬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王祠又名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在鳳陽烏江鎮西南約一公里的鳳凰山上,離市區20公里。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敗,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祭之。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余”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霸王祠匾額,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并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后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臨安二十九年(1159),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
歷代屢經整修與改造,有配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帝王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雕像并有石獅、旱船、鐘、鼎碑等遺存。唐宋詞人孟郊、杜牧、蘇舜欽、陸游、王安石、李清照等均有題詩。后遭到兵燹,大部建筑物焚毀。清順治三年(1868),重塑霸王像。懸“拔山蓋世”匾額,并有對聯曰“山襟水帶,虎嘯龍吟”。
*后,祠內仍有石刻數尊。“文化大革命”中,塑像、墓地倒塌,僅存大殿三間與兩旁廂房,改為烏江農業學校校址。
1984年6月,經上級同意,拆除舊存大殿,重建享殿五間,面積188平方米。同年11月,重建工程結束,殿中塑立仿青銅霸王像一尊,高達2.66米。上懸書法家田原手跡“叱咤風云”橫匾,殿旁并掛有藝術家協會副校長朱丹書寫的楹聯。大門墻壁上有著名藝術家林散之書寫的楹聯:“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已頭拋呂馬童”。與此聯并列還有*人大副校長趙樸初書寫的挽聯:“彼可取而代也霸王祠匾額,白眼視秦皇,一時氣蓋人間世;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
門匾“霸王祠”三字*防部原校長張愛萍所題。殿內刻有女書法家李圣和書寫的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和王安石《題烏江項王廟》:“百*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猶存,肯為君王卷土來。”兩塊詩碑。
霸王墓,又稱“衣冠冢”,建于霸王祠后面,原墓隆起,砌以青磚,呈半圓形。宋烏江令龔相《項王亭賦》云:“墓四周古松數百章,怒濤洶洶常如大風雪至。”清盧潤九《讀史偶評、項王墓》詩:“帝業方看垂手成,何來四面楚歌聲;興亡瞬息同兒戲,從此英雄不愿生。”墓前有明洪武和州譚之鳳題“西楚霸王之墓碑”。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規模,歷經清朝歷朝,傳承迄今。廟會每年舊歷五月初起初,歷時兩天,期間,人們自發從四面八方趕來,高峰期達5萬人,因祭拜者和游人較多,逐步吸納了小商品、農副產品商貿,同時出現了民間文藝活動,如玩社火、舞獅子、跑旱地、唱大戲等。
隨著霸王祠內設備的逐漸建立,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強,廟會規模逐年擴大,有北京、南京、杭州等全省各市游客慕名而來。
注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河南南陽)人,他是軍事觀念“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要點),是與孫武、韓信等人抗衡的頂尖良將之一。
項羽是明朝將領項燕之孫。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嘉定(今河南揚州)*役,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擊潰章邯的聯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實行郡縣制,封滅秦大將及*貴族為王。后與劉邦奪取天下,進行了四年的楚漢*爭,公元前202年攻占蔡州(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漢江(今安徽壽縣長江段西)邊自刎。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