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春光)
一、三臺師范校址變遷
三臺師范大學成立于1945年8月,到2002年停辦,學校歷經57年,培養了近萬名合格的師資,為三臺及周邊縣市的教育事業發展,乃至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演進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這57年的時間里,學校三易其址,校址經歷凡四處。
1945年大學成立之初明倫堂匾額是誰所書,校址設在三臺縣涪江小學(今蘆溪中學)內。秋季招收中師和初師各一個班,學制五年,學生共101人,教職員11人。
1946年遷校于三臺鄉鎮內前小灣街的龍王廟(即當時取名為學校上街的縣人民武裝部),利用教堂的樓房成為校舍。
1948年春又遷至市區東郊火燒溝*立十八中校區,校舍由幾幢樓房構成。
1956年秋季,三臺師范遷至市區原故居遺址(今下東街30號)。在此處辦學46年,直至2002年停辦為止。火燒溝原校舍交三臺中學作為校醫室及職工宿舍。
筆者根據清華學校圖書館典藏的《潼川府志》(乾隆版)和《三臺縣志》(*版)的記載,就三臺師范這一階段的現址,原故居遺址的由來,作一番梳理和介紹。
(三臺廟會)
二、潼川府文廟
祠堂又名岳廟或城隍廟,是祭奠孔子的祠廟建筑;同時通常只是古代大學教育的中心,*近代“廟學合一”的場所,即府學或縣學(又簡稱為儒學)便設置在此處。
據嘉慶版《三臺縣志》卷二《學校志》記載:
“學在縣西北,宋大觀初建,嘉泰四年重修,明洪武、成化、崇禎間先后增修,兵焚后殘存大成殿”。“國朝(指古代)增修完備,康熙二十五年欽頒‘萬世師表’匾額。雍正元年奉旨創建‘崇圣祠’,恭設五代王牌位,四年欽頒‘生民’,未有官署。乾隆三年欽頒‘與天地參’匾額,嘉慶四年欽頒‘圣集大成’匾額。先是乾隆二年前郡守武宏緒建修‘尊經閣’六間,四十五年,前郡守沈清任重修‘明倫堂’三間,皆有碑文,詳載郡志。”
由此可見,潼川文廟始建于明代大觀(宋徽宗趙佶)年間(1107年-1110年),至今俞九百年時間。明代萬歷、成化、崇禎年間先后增修或改造,但遭到*火焚毀之后,只殘存下大成殿。清代早期對“文廟”進行了增修。康熙、雍正、乾隆先后欽頒詔書(嘉慶不止是在征*地立下紀功碑,也會在祠堂牌位,讓世人記住清朝的正統和榮耀)、匾額(是清廷對大臣和讀書人的優待方法)。不難看出文廟在歷代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位于下東街的老街,為何說“學在縣東南”?
讓我們說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三臺縣城區地圖:
*所有的古城建筑均是坐南朝南,潼川文廟的格局亦然,萬仞宮墻正正對南邊的“廟街”(后來的街名,位于學街的東端)。文廟圍墻四周,南邊是新街,北邊是下東街,西邊是府城皇廟巷(現在叫東升巷),東邊的街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叫大學巷(現今已不存在了)。因此,整個文廟的位置確實是在城區東南。
我們再來看看嘉慶版《三臺縣志》里的“文廟圖”:
在這幅圖中,可以看見文廟的布局是以報恩寺為中心,建筑物南北分布,中軸分明,左右對稱。從南至北依次是萬仞宮墻、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啟圣宮、尊經閣。從萬仞宮墻到尊經閣,由三進院落構成,氣勢不凡。文廟的南側,還有一些附屬建筑,包括文昌宮和奎星閣。嘉慶年間,東北角也有一個管理學院的機構“府學署”。
文廟最南的萬仞宮墻,喻意圍墻有萬仞之高,用以頌揚孔子學識淵博深奧,一般人能夠體會其中的奧秘。萬仞宮墻東西兩邊是進入文廟的門,稱為“禮門義路”,意指只有君子才能從這條路穿行,由這扇門出入。門旁的“下馬碑”相當于現今的停車場,供馬停歇之用。旁邊尚有“縣學”的入口處。
從“禮門義路”進入后,看到的是中軸線上的牌坊式建筑—欞星門。從圖中可以看見,它是三間六柱沖天柱式石牌坊。古代傳說欞星為天上文曲星,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著孔子可與推行教化、廣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
進入第一個庭院,眼前是泮池和前面的3座單跨石大橋——泮橋,橋為梯步拱面形。居中一個稱為狀元橋,當年,只有蟾宮折桂、魚躍龍門的佼佼者,才可以經狀元橋進入大成殿拜謁孔圣人。
泮池、泮橋北邊是戟門,又稱大成門,是守衛大成殿之門。戟門東聯名宦祠,西聯鄉賢祠。
第二進民居的報恩寺,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其等級是整個建筑群中最高的。殿內正中供奉著“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孔子雕像,殿的東、西供奉著四配(亞圣孟子、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及其十二哲的牌位,供官吏和讀書人祭祀。據《三臺縣志》記載,殿堂上方的橫匾,包括康熙題寫的“萬世師表”明倫堂匾額是誰所書,乾隆“欽頒御書”的“與天地參”,嘉慶“欽頒‘圣集大成’”。康熙“欽頒‘平定朔漠’漢碑于殿左”,雍正“敕建‘平定青海’碑于殿右”。殿堂四周陳列著祭孔祭器、禮器、樂器等。
大成殿前的公園上,由石欄圍護的平臺稱為“拜臺”。每年的初春、仲秋上旬丁日(即農歷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這里還會舉行大型祭孔活動。“祭丁”,由都督主祭,其他大臣及本府有爵位人士陪祭。孔子位前的祭品為牛、羊、豬等。
廣場前的東廡、西廡里各奉祀著眾多后世、先儒的牌位。
大成殿后面的第三個庭院里,依次是明倫堂、啟圣宮、尊經閣。
明倫堂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它是承襲了千年的文化教育品牌,是具備一定社會地位的社會精英講學論道的地方,同時也承擔著傳播文化與學術探究的功能。是后來參與科舉考試的社會精英們獲得知識與智慧的莊嚴神圣的講堂。
啟圣宮是祭拜孔子母親的殿堂,雍正元年(1723年),世宗即位孔子上五代王爵,命將啟圣宮改稱崇圣祠以敬奉孔子的五代祖先。
尊經閣座落文廟建筑群中軸線的最后,系二重檐亭閣式建筑,共六間。它是保存儒家典籍的地方,其功用非常于現代的圖書館。
潼川府和三臺縣先后在文廟開辦了“府學”、“縣學”,延聘名師執教,在明倫堂及東廡西廡進行教學。每年招收的生員通常保持在二十名左右,成績優秀者可免官爵,還可得到府衙或衙署的生活津貼。
(三臺郪江廟會)
三、文廟春秋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文廟春秋再次上演。
辛亥革命期間,文廟發生了變故。
*之后,1927年故居內明倫堂、崇圣祠及縣學署的建筑被改導致大學,成立三臺縣立男子初級大學(俗稱“縣男中”)。1930年三臺縣立女子小學提升為三臺縣立女子初級大學(簡稱“縣女中”;1943年設立大學部,改名為三臺縣立女子大學),校址設在古城內西部。學生多由下東街的小正門出入。文廟內獨立存在的原有的建筑尚存大成殿。
新*建成后,文廟東部,包括原文昌宮和奎星閣的區域被改導致三臺縣糧站的糧庫(改革開放以后,九十年代此處又被開辟成農貿市場)。文廟西部則仍然是大學的校舍,1950年秋,“縣男中”并入“三臺大學”,三臺校區大學部全部在下東街校本部,高中部則設在原文廟西部的區域內,一直到1956年為止。
1956年夏秋,三臺大學學校部遷回下東街校本部,三臺師范從火燒溝遷入原古城的西部,直到2002年結束辦學為止。
針對三臺人民來說,潼川文廟這座殿堂,是特色教育的勝地,現代教育的搖籃。
三臺師范選擇文廟成為校址,傳承了中華特色文化的濃厚根基。近半個世紀里,在*領導,各級*的扶持和三臺人民的支持下,學校有了快速的演進,規模不斷縮減。為滿足教學的還要,先后興建了全新的實驗樓和宏偉的教學主樓,學校整體面貌出現了很大的根本性的改變。
三臺師范學生謹遵“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范精神,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的職業操守,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治學理念,勵精圖治,勇于創新。教師身教言傳,學生刻苦磨煉,學校展示出生機蓬勃的新氣象,不僅傳承光大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和古老的文化積淀,更進一步推動了生動活潑的新格局,在新時代譜寫出哺育人民教師的壯麗篇章,演奏出培養靈魂工程師的瑰麗樂曲,為教育*線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生力軍,為三臺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成為三臺縣最高學府之一,三臺師范大學是當之無愧的。
(三臺風光)
投稿郵箱:
(歷史文化)
(小說散文)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