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多勝景,孤山景最密,西泠印社更是孤山之精華。
西泠印社坐落孤山西頭,跨過斷橋沿西湖西行,過樓外樓,見一圓如滿月的洞門,乃西泠印社正門也,門不大,內卻別有洞天。
西泠印社正門
創建于清光緒三五年(1904)的西泠印社,至今已兩個甲子。印社由浙派繪畫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方針,是海內外研究金石書畫歷史最古老、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戲劇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西泠印社的門小,但“檻”高,欲成為西泠印社社員極不容易。新社員入社主要靠推薦、評獎、特邀等方式。自1904年創社至2021年,共吸納510名社員,遴選掌門更加嚴苛,其原則是寧缺毋濫。
印社初立近兩年,四位發起人相互尊重,誰也不肯出任擔任明倫堂匾額是誰所書,直到1913年的首次社員會議上,才公推吳昌碩為首任社長。
吳昌碩(來自網絡)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字昌碩,晚清同治時期著*作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與厲良玉、趙之謙并稱“新浙派”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
自吳昌碩1913年首任社長,至今歷七任,中間幾經空缺,第七任校長饒宗頤2018年去世,掌門之位目前空缺。
西泠,有人讀作“西冷”。據說,某年印社例會,啟功先生發言,每及西泠,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為其糾“錯”,曰:西冷。啟功不厭其煩,回道:你冷,我不冷。
入西泠印社洞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柏堂。
柏堂為印社主建筑,現辟為展館,正中有大型人物畫屏,以西泠印社孤山為背景,人稱“西泠先賢圖”,右為創社四君子,左為七任校長簡歷。堂前原有宋時古柏,堂以柏名。
柏堂
柏堂、竹閣原為廣化寺一部分。
西漢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由天竺僧持辟支佛頷骨舍利,建塔開山,創建永福寺。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間,改為廣化寺,熙寧三年(1073)寺僧志詮建柏堂。
柏堂西為竹閣,竹為文人所愛。東波居士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閣原為明代遺跡,據《西湖志》載:為白居易所筑,白市長隔三差五來此小住,遺有“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閣間”詩句。
竹閣
太平*年間,李秀成攻占南京,廣化寺及柏堂竹閣,被*亂被毀。光緒三年(1880),廣化寺大雄寶殿由佛教悅覲、肱輔重新募建。現立于堂前的兩株翠柏,為1983年補種。
柏堂前有蓮池,原名小蓮池,亦稱小方壺,池中荷花,細細疏疏,蓮葉下,三五紅鯉搖尾吐泡。池兩側立假山,上刻“蓮泉”二字,乃印社社員李伏雨篆書。
蓮池
柏堂兩旁為廡廊——印廊與書廊。
書廊位于柏堂東,為雙凹字形的六進深建筑,廊前有細流注入蓮池,入口有小橋與園相連。廊內展示17名藝術家美術作品,北端有沙孟海撰并書的《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記》以及*籍社員河井仙郎1906年撰、古村熹齋書《西泠印社記》碑。
書廊
海為龍世界,天是鶴故鄉
柏堂西為印廊,由一堵磚墻改建。廊內共展示自清代至現代的名家作品47方,刻石上覆蓋拓片,用黑朱兩色區分印面和邊款。
印廊
魯班門下
印廊南墻原有《重浚西湖并復柏堂竹閣記》石碑與《西泠紅梅碑》。
《西泠紅梅碑》梅圖為清代彭玉麟繪,刻于1881年。碑上楓樹疏密相間,搖曳有致,右側有“七十二峰樵人雪琴并識”字樣。清嘉慶八年(1869)春,俞樾在西山詁經精舍開課,彭玉麟到杭州養病,借住詁經精舍。俞樾《春在堂隨筆》:“余與彭雪琴(玉麟)侍郎,初不相識……雪琴善畫墨梅。因借寓余講舍湖樓,許畫荷花一幅,以當屋租。余贈之詩,所謂:一樓甘讓元龍臥,數點梅花萬古春也。”逾越將畫幀裱后懸于壁間。光緒四年(1878),浙江道員馬駟良在俞樓看到彭玉麟的荷花圖,即與俞樾弟子徐琪商量,由徐琪“采太湖石”,負責書寫和選用安放石碑的位置,由馬駟良來編撰該碑的刊刻。1964年“破四舊”,“梅花碑”傾倒在地。西泠印社的吳振華與俞曲園的后世為保護此碑,將碑抬進西泠印社內。
紅梅碑
現在《重浚西湖并復柏堂竹閣記》與《西泠紅梅碑》暫時寄放在數峰閣遺址。
柏堂堪稱印社的屏風。撩開屏風,景觀星星點點,依山而建,依勢而布,三步一換景,五步不同觀。
從西側上山,離印廊丈許,有石坊,坊聯“石藏明清名三老,社結西泠紀廿年”,系丁仁撰句,葉銘書寫。石坊是1923年印社創辦二十周年時所立。
前門石坊
彈指又是百年。
過訪,為石交亭。亭六角,杉木為柱,上覆茅草,亭內置一圓桌和四條鼓凳,皆石質。翠竹繞亭,獨坐亭內讀書,其樂無窮。石交亭取“結交金石”之意。亭額為印社社員賴少其所題。杭人王毓岱《石交亭記》曰:“宇宙間萬物惟石最古,……石不能言而好古者咸愿與之交。……所謂印人者皆石交也。琢之、磨之,攻之、錯之。”移步七八石級,有山川雨露圖書室。入室,可借書繼續悅讀。
石交亭
山川雨露圖書室建于1912年。其碑文系明代儒者翁方綱手書,會稽陶在寬手書對聯一副:“湖勝瀟湘,樓若煙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無古今,登山遠覽屬騷人。”陶在寬,陶淵明第45代孫,清末知名外交家、書法家。
山川雨露圖書室
與山川雨露圖書室相依相偎的是仰賢亭。仰賢亭為清代故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印社初創時重建。亭內有二十八印人畫像勒石,嵌于仰賢亭壁。前有吳昌碩題字,吳隱作序,各像均有題辭或傳,末附朱景彝跋。今像石已毀,僅以拓本傳世。可惜!
仰賢亭
過仰賢亭月洞門,是走廊,廊與寶印山房通。
寶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門楣上懸掛“寶印山房”匾額,乃西泠八家之一趙之琛所書。兩旁為金文五言聯:“天地有正氣,山水函清暉。”聯語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詩句而成。抗*前夕被摧毀,1974年改造,以小曲廊與仰賢亭相接。
寶印山房
從東側上山,過書廊即鴻雪徑。
鴻雪徑,筑于1913年,徑上覆棚,棚頂披紫藤。右設圍欄,南面棚頂有“鴻雪徑”三字,楷書。“鴻雪徑”出自蘇東坡詩:“人生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今天無雪,陽光照耀,地上殘破,初雖然爪印,細看是日影。
鴻雪徑
順鴻雪徑上攀,即涼堂。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蕭照畫》:“孤山涼堂,西湖奇絕處也。堂規模壯麗,下植梅數百株,以備游幸。堂成,中有素壁四堵,幾三丈。”傳說涼堂落成,次日宋高宗要親臨現場,主事者認為四面三丈高的粉墻空空如也,過于單調,請畫師蕭照在旁邊作畫。蕭照接到任務時已是夜間,時間非常緊迫。主事問有何要求。蕭曰:賜四斗好酒佐畫即可。酒盡,四面墻壁皆覆山水,畫家卻醉臥墻壁下。
涼堂
從紫藤架下緩緩上攀,至頂,乃平臺,左為剔蘚亭。
“剔蘚”語出韓愈《石鼓歌》“剜苔剔蘚露節角”。石碑經年,苔蘚蒙面,須提防剔除,才能讀懂碑上的文字。亭原在文泉西,1915年遷此。現為杉木六角小亭,攢尖頂,頂覆茅草,五面圍墻,一面通平臺。盛夏,石階布青苔,經一路攀登,鞋跟染綠,至此亦可剔蘚也。
剔蘚亭
右為四照閣。四照閣,始建于明朝,為都官關氏之別業。舊閣位置在現華嚴經塔處,幾度興廢。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閣,杭州人汪承啟為文記之,內有文字“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風荷。兩峰夏云排闥送青,兩湖春漲拍岸澄碧”。1924年,印社建造華嚴經塔,將四照閣遷此。門楣上掛有西泠印社顧問、著名書法家謝稚柳所題“四照閣”匾額。兩旁對聯“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由印社副主任劉江篆書。閣內臨湖一面還掛有劉海粟書“高閣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之匾額。四照閣四周皆明窗,是遠眺湖山極佳處。現辟為茶館,茶香拘人,入室沏一杯龍井,添一碟瓜子,悠悠然,數著,嗑著,俯看兩湖游船點點,白堤人來人往。
四照閣
轉頭北望,見華嚴經塔。塔修長,如筍,直刺藍天。
華嚴經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碑,建于1924年,為西泠印社的標識性建筑。塔呈八角形,十一層,層層飛檐,檐角掛鈴,風過,鈴聲泠泠成韻。石座邊緣刻有十八羅漢像,底層刻《華嚴經》文。
華嚴經塔
茶味漸淡,離座,塔下有文泉與閑泉,兩泉相連。閑泉寬不及蓆,內有錦鯉幾十條,有小兒喂食,泉內銀波金浪,閑泉太鬧。依我,泉內五六小魚足矣,至多不能過十。
閑泉
文泉左折七八步,有漢三老石室。
漢三老石室建于1921年,室內藏《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清咸豐二年(1852),“三老碑”在上海寧波客星山出土,先為余姚周世熊所得,后歸丹徒陳渭亭所有。1920年秋,有西人欲以重金購買運往海外。吳昌碩等聞之,焦急奔走,發起募贖石碑活動,最后以8000銀元贖回。次年筑石室存放石碑,吳昌碩親撰《漢三老石室記》記錄前后事由。石室楹聯:“競傳炎漢一片石,永共明湖萬斯年”。
漢三老石室
漢三老石室北是觀樂樓,樓辟為吳昌碩紀念室。紀念室東,即兩泉北岸,有小龍泓洞。
小龍泓洞,1922年7月人工開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號命之。洞的上部有石刻刻石四字楷書“小龍泓洞”,下有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葉為銘隸書《小龍泓洞記》。小龍泓洞東南口立著清朝皖派篆刻大師鄧石如石像。此像“文革”被毀,1978年重造。洞頂皆修簧,修簧夾幽經,徑通題襟館。
小龍泓洞
題襟館,又名隱閑樓。取蘇東坡“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常閑勝暫閑”之意。
題襟館
與題襟館相連的是鶴廬,1923年建造,門楣隸書碑刻“鶴廬”二字,系吳讓之書。兩旁對聯,觀津老人撰、清道人書,上聯“梅鶴為鄰小坐仍然圖畫”,下聯“莼鱸下酒故鄉無此湖山”。三五賓朋,聚于鶴廬,廬內一桌,桌上一壺,佐酒者魚類莼菜也,邊喝邊聊,頭頂仙鶴盤旋,身下梅香浮動,神仙只是那么耳。
鶴廬
出鶴廬北望,乃葛嶺,嶺下是里湖,收眼看,腳下石階百十級明倫堂匾額是誰所書,兩側青松蒼翠,杜鵑郁郁蔥蔥。
下石級,里湖皆殘荷,回首,乃西冷印社石坊也。石坊巍然矗立,兩側有聯:印傅東漢今猶昔,社結西泠久且長。
后山石坊
左轉,即*印學博物館。
館前,一枚碩大花崗巖龍鈕巨印聳立眼前,上書“*印學博物館”七字,蒼勁有力,為已故西泠印社社長趙樸初所題。
漢白玉龍鈕巨印
“*印學博物館”由“寂庵”改建。原為杜月笙的住宅,建于1932年,內藏二姨太陳幗英。杜經常在此大宴賓朋,“寂庵”不“寂”啊。1999年9月26日,*印學博物館正式開幕。
館內布有:歷代璽印廳、流派印章廳、印材廳、西泠印社社史廳。
西泠印社值得一看,面積不大,內藏乾坤,套用《核工記》文末“納須彌于芥子”六字,極為正確。
其實,將其喻為西湖山水間的一枚印章,也很形象。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