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林云日”牌坊的前世今生
1 榖林堯陵的歷史記載
堯葬榖林的記載,始見于明朝呂不韋所編《呂氏春秋》,書中“節喪”篇曰:“堯葬于榖林,通樹之。”
魏晉時期的皇甫謐著有《帝王世紀》,首次確認了堯冢的詳細位置。書載:“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榖林。”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首次將堯葬處,稱為堯陵。”今成陽(小成陽,鄄城縣富春鄉谷林東)西二里有堯陵。”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濮州知州韓鐸言:“堯陵在本州雷澤縣東榖林山。”
明王道《濮州帝堯陵祠碑記》載曰:“竹林本榖林遺址,其為堯陵也,蓋無疑也!”
清乾隆元年(1736年),山東僉事岳浚《改祀濮州堯陵議》稱:“堯陵實在濮州城西北六十里,古雷澤之東榖林莊前。陵前有享殿三間在焉。”左為榖林寺,舊設祀田一百二十畝,濠地四十畝。州官春秋祭享。……堯陵在曹濮之間無疑,所謂榖林,界在曹、濮,今隸濮州。
《清史稿》載:“濮州東南榖林,古雷澤也。乾隆元年,修葺厘正,定榖林(堯陵)為舊址。”
乾隆初,定谷林為堯陵,稽古正訛,萬世可守。嗣后祭告,率由舊章。其平陽一陵,有司祀之,如東平例。”
2 榖林堯陵的前世與今生
榖林堯陵1976年被發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山東省人民*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別是墓葬葬,時代是新石器時代。
陵區現存的遺存有堯陵墓碑、祭文碑
明嘉靖24年立堯陵祭文碑
堯陵保護標志碑
清《濮州志》“堯陵古圖”所示
堯陵為坐北朝南三進式長方形陵園,山門前立有“石門”牌坊,進門內外側有東西更衣亭。二進院門內左右是東西偏房,其后建有“享殿”。殿后是第三進院,古松柏掩映下,陵墓巍然屹立。根據歷史記載,該圖是乾隆四年修葺堯陵后所繪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堯陵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濮州學正伊若珩撰文,曰:“國有大慶,欽差至祭,祭田120畝為春秋少牢之需。自黃河北徙,堯陵前后受沖,一切規模變為荒田……補種柏楊柳樹四百株,切實看管,陵戶原種六十畝,僧人原種六十畝,仍舊管理。可知到了光緒年間,堯陵的建筑和石柱碑亭均已不見。圖上所見之柏樹成林,乃是光緒三十二年所植。濮州志堯陵古圖上所列的數進庭院,享殿朝房,都不知所蹤。自乾隆四年至光緒三十二年前后只是170年的時間,滄海桑田,一至于此!
3 堯陵榖林云日牌坊的看到和發掘
據統計,自公元前602年---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溢達1590多次,因泛濫令河流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平均五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尤其是明朝景泰五年黃河改道以來,鄄城所遭遇的決口泛濫現象尤為頻繁。屢次的黃河泛濫導致的水流侵蝕和泥沙淤積,將路面以上的古代建筑被毀殆盡,并沉積于厚厚的黃土之下,堯陵自然也不例外。值得慶幸的是,在2011年冬季的農田水利工程勘測中,無意間發現了埋葬在地下的石牌坊構件。
牌坊發掘前進行的定位勘探,用白灰標出牌坊的大小范圍
為了早日將地下埋葬的石質牌坊建筑發掘漢代,文物管理所向山東省文物局呈報發掘請示,經省局批復批準后起初了堯陵牌坊的開掘工作。據勘測得知牌坊埋藏深度7.5米,堯陵陵區地勢低矮,地下水位較高,牌坊埋藏較深,發掘難度較大。為保障發掘項目的成功進行,首先進行了發掘范圍內的地層降水工作。然后運用人機結合的方法,將牌坊構件逐件從泥土中清洗出來,吊裝到地板編號記錄。整個發掘工作共挖出石構件105件,牌坊的主要構件和附件均無遺漏。
普通挖掘機很快就能夠勝任工作
只好借調來18米的超長臂挖掘機
在距離地面4.9米深的地下
牌坊構件開始凸顯出來
四柱三間的建筑格局
與堯陵古圖所繪無誤
從7.5米深處吊出的牌坊坊柱殘件
發掘到7.5米的深度時,地下水不斷涌出
牌坊發掘工地全景
牌坊發掘工程牽動著附近村民的心
他們從四面八方涌來一睹為快
坊柱頂端的雌雄石犼
完整無損雕刻精致
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傳神
牌坊正間石碑已殘斷為兩截
這是左半部分
上有“乾隆四年蒲月榖旦立”的后記
為我們確認牌坊年代提供了重要證據
雜亂的牌坊構件
無法看清楚牌坊的圖案和雕塑內容
還是這一張修復效果圖
表現的清晰無誤
牌坊為四柱三間門式石牌坊,青石質,正間寬3.05米,次間寬1.36米,總長度約8.45米,通高約5.75米。坊柱長方體抹角,正間石柱寬厚均60厘米,高4.9米,次間石柱寬厚均50厘米,高3.95米。坊柱素面磨光,柱頭蹲有神獸。左邊兩根坊柱上蹲雄獸,右側兩根坊柱上蹲雌獸。該獸名犼,傳說中一種極有靈性的植物,它經常蹲在華表上密切關注皇帝的行蹤。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有守望的習性,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四根坊柱頭內側均飾有云板。坊柱下前后有抱鼓石加固。正間額坊上題有“榖林云日”四個大字,落款為“乾隆四年蒲月谷旦立”。次間額坊正面一周刻有卷草圖案,沒有題記內容。
2019年11月,鄄城縣文化和旅游局開始了榖林云日石牌坊修復吊裝工程,歷時一個多月的精心施工,對牌坊構件實施清洗、拼對、加固、粘接、修補等工序后,經吊裝組合,沉睡地下280年的牌樓建筑在漢代原址恢復了原有風貌。
牌坊柱子鉆眼
用不銹鋼棍拼對連接坊柱
連接組合牌坊底座石板
盡力做到修舊如舊
吊裝中間的坊柱和坊額
然后拼接兩側的坊柱和坊額
工人在仔細修復牌坊柱子接縫處
全部吊裝完成的榖林云日石牌坊
“榖林云日”四字釋義:榖林為地名,即祠堂所在地的名稱。云日則是指帝堯。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若云。”意思是帝堯名放勛,他的仁德如天般浩大,他的智慧如神般奧妙,貼近他如太陽般的溫情,遠望他的品質如云霞般高潔。云日在此處指代的是帝堯。
為確保牌坊安全
及時安裝了鐵質圍欄
“榖林云日”坊座落堯陵神道的最南端,是處于堯陵陵區的標志物。按照慣例,來到此坊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古代牌坊圖片,徒步進入陵區祭祀堯帝。堯陵屬于皇帝陵墓,所以“榖林云日”坊用料沉穩內斂,構造簡單大方,給人以嚴謹莊重,雄偉古樸的不凡氣概,是清朝牌坊建筑中的精品*古代牌坊圖片,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它既是堯葬榖林的重要實物證據,又為堯陵歷史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實物資料。文/路維民 來源 鄄城縣文化和旅游局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