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鎮(zhèn)
祠堂
這座祠堂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種被他們駐足凝望。這座祠堂享受著早已有過的虔誠敬畏。
往日,塵封的廟宇大門只有在每年祭拜大典時洞開。只有當時,平日里寂寥的大院才會人頭攢動,香煙繚繞,鼓樂合奏,熱鬧一番。
現(xiàn)在,祠堂大門常開啟,迎接懷揣夢想的他們。那些沉積疊加的淳樸的民間記憶像涓涓細流滋養(yǎng)著貧瘠的信仰。
李氏祠堂大門
這座坐落煙臺市萊山村的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間,原來是李氏族人李九齡的故里。當年李九齡的“龍封”商號名震帝都,積累了很大財富。他捐得功名,成為后來炙手可熱的“紅頂商人”。李九齡榮歸故里后,置下這片產(chǎn)業(yè)。
光影流離中蜿蜒而至的廟宇,被后世稱頌,不是由于建造者李九齡,而是由于此處走出了雍正年間的工部尚書李永紹。
這座祠堂接受了時間的洗禮,在李氏宗祠綿延五百年的宗族史上,隆起了榮耀和脊梁。這座祠堂萌生出無數(shù)條綿長的絲線,引領著他們的眼神向前方看,腳步往高處行。
當我頂著夏季炎熱走進祠堂的時侯,恰與一場煙雨不期而遇。
穿過門廳,可以清晰地看到院子里那株高大的楸樹在碎雨中抖落塵埃,洗滌顏面,舒展腰身。輕風漫卷凋零的枝條,飄落在石板灰瓦上,飄落在木柱門廊上,飄落在朱漆的“李氏祠堂”匾額上。
此時,最合適慎終追遠。
突然,一串年輕的身影嘻嘻哈哈閃進祠堂。他們抖落一身雨水,自報家門說要在此處拍一部關于李永紹秉燭夜讀的紀錄片。
年輕人總有蓬勃的活力和豐富的聯(lián)想。他們隨后將道具搬進了祠堂,按照擬好的劇情處于了各自角色。女劇務為桌子上是否擺上一盆綠蘿糾結(jié)不已。燈光師因光線不足傷了腦筋。扮演李永紹的演員即將裝扮妥當門廳匾額,正襟危坐在椅子前靜等導演一聲號令。
步出祠堂,徘徊在門廊上,細長的雨簾從房頂垂流直下,形成珠簾,連結(jié)一片,齊刷刷跌落在山坡上,濺起一串串水花。
望著煙雨縹緲中的古廟大門,依稀見到一位青衣小帽的長者閑步雨中。那慈祥的面龐我今天見到,就是背后墻上畫像上走出來的這位尚書大人。他端詳著祠堂,望著我,又打量著那群沉醉在自己詮釋的獨白里的年青人,輕捻銀須,微微含笑。
然而無法走進李永紹的世界,我卻能在風雨之夏把心貼在祠堂的墻上上,觸摸它的氛圍,聆聽它的心跳。
尚書府
晨曦中,一個粗布長衫的青年人自信滿滿從這個小村莊出發(fā),走向?qū)幒V荩呦虻侵莞呦蜃辖牵呦虿懙吹囊簧蟊硌荨?/p>
這個躊躇滿志的青年人就是李永紹。
康熙二十四年(1685),李永紹考中舉人,列三甲第22名,“賜同進士出身”。得中進士后,李永紹進入翰林院庶常館學習,這一年他36歲。八年后,李永紹外放擔任江蘇無錫府烏程縣縣令。從此,他升遷坦蕩,一路提拔,于雍正二年(1724)七月晉升為工部尚書,達到了一生和事業(yè)的頂峰。
李氏宗族秉承“耕讀傳家”祖訓,李永紹的祖母李初妍、父親李挺生皆“學而優(yōu)則仕”。如果說李氏族人通過科舉出仕為官構(gòu)建綿延的群山,那么李永紹無疑就是山脈中巍峨俊秀的最高峰。他以一己之力隆起了家族的脊梁,也使李家得以成為登州府名門望族之列。
李永紹位極人臣,盡享禮遇。按照慣例,朝廷撥專款在他的老家修建了刺史府。建成的侍郎府邸坐北向南,依山而建,與李家祠堂隔路相望。
漫步在尚書府舊址,已經(jīng)尋找不到它的芳蹤,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村落。那座彰顯尊貴的尚書府已經(jīng)消散在時光的長河里了,唯一能找到的是一塊殘存的圍墻底座。從這塊漢白玉基座上浮雕的祥云圖案上,依然能窺見出當時尚書府的華美。
我悵然若失。李氏族人向我還原了尚書府昔日的風貌,那座美輪美奐的尚書府從歲月深處翩躚而來。
像封建時代所有達官顯貴的公館一樣,尚書府巍峨壯觀,氣勢如虹。門前,雙斗旗桿高聳入云,彰示李永紹進士及第的尊崇身份。大門兩側(cè),一對石獅威武站立。磚砌拱券式門樓,門樓正中懸掛一塊藍底金字豎型橫額,滿漢文字鐫刻的“尚書府”三字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生輝。
相對于院外的富麗堂皇,院內(nèi)的建設布局和建筑樣式古樸低調(diào),中規(guī)中矩。這也契合了李永紹一貫謹小慎微、恪盡職守的為人處事哲學。進得院內(nèi),轉(zhuǎn)過影壁,四排大房,每排五間,隨地勢梯次排列,寓意步步高升。房內(nèi)擺設簡樸實用,沒有豪華布置。院內(nèi)遍栽綠植,鳥鳴蝶舞,香氣幽雅。其間假山點綴,小橋流水,極富江南水鄉(xiāng)情韻。這種布局與主人曾在江南為官的經(jīng)歷有關。
幾百年來,當?shù)孛癖姙槭裁磳钣澜B念念不忘?畢竟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1964年,尚書府最終一間住宅因年久失修轟然倒下。之后,族人相繼在其舊址蓋上了房子自住。
至今,人們嘆息尚書府沒有像李氏祠堂那樣保留下來,但在其宅院舊址上能讓平民百姓居有其屋,這一點就實現(xiàn)了李永紹“安得高廩千萬斛,大庇一郡窮民裹其腹”(李永紹《甲申嘆》詩)的愿望。
從這些意義上說,尚書府存在與否變得并不重要。
約山亭
約山亭是晚年李永紹主要的生活居住場所。
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73歲的李永紹調(diào)任盛京工部尚書。他接到千里之外的家書。兒孫們向他拜見,在刺史府西南角給他新筑一處“約山亭”,供他出仕回鄉(xiāng)后頤養(yǎng)天年。
接到家書后,李永紹喜不自禁。他欣然命筆寫下《寄題兒輩新筑小亭》詩四首。從小亭的規(guī)劃設計,到花卉果樹栽種、小橋流水布局,事無巨細,都一一叮囑。末了,他關切地提問子孫們:“約山小匾題詩在,移掛亭中合得無?”
雍正三年(1727)秋天對78歲的李永紹來說終究是個刻進骨子里的悲傷季節(jié)。勤勉寬厚、恪盡職守的弱冠老人被吏部議奏,歷數(shù)其種種“所辦事務舛錯謬妄”。雍正帝“姑念其年老,效力多年,從寬免其革職,著降三級休致(《清實錄·世宗實錄》)”。
我不清楚李永紹是以如何的心態(tài)揮別京師的,個中味道往往只有他自己感受。
回到故里,李永紹緊繃的神經(jīng)終于松弛出來。他棲身約山亭,過著“日蒔花竹,畜禽魚,焚香觀書,飲酒作詩”(《牟平縣志·鄉(xiāng)宦傳》)的田園閑居生活。
對約山亭,我更抱著極大的興趣,因為這是通向李永紹心靈家園的橋。
我找到了約山亭舊址。
約山亭實為尚書府后公館的一部分,位于公園西南角斜坡上獨立成院。小院面南背北,負陰抱陽,藏風聚水。院門兩旁各植一株高大的水杉樹。其樹遮天蔽日,葳蕤生輝。移步院內(nèi),迎面就是約山亭。小亭前寬后窄,面闊三間,呈“道士帽”形狀。約山亭上懸掛有一塊匾額,上有“約山亭”三字,為李永紹手書。亭內(nèi)琴棋書畫,琳瑯滿目。亭外空地廣植花卉,牡丹、月季、芍藥、菊花等爭芳斗艷,香氣濃郁,儼然一個百花園。
約山亭東邊院落是用“牟平四大照山”的桂山石筑成的假山。假山下長著一棵雙瓣白色牡丹樹,樹下養(yǎng)著一對白鶴。西邊院落長著一棵石榴樹。約山亭北邊山嶺上有一醴泉,水質(zhì)清新爽口,長流不竭,泉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黃連槎樹。槎樹一枝旁逸斜出門廳匾額,臥垂泉邊。泉水順坡而下,流到院中水塘,池中荷葉相連,錦鯉嬉戲,相映成趣。
沉醉其間的李永紹將所見所思梳理在清曠淡雅的《約山亭詩稿》里。
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約山亭詩稿》是李氏族人保留的五卷古籍(現(xiàn)存《禮》《樂》《射》《御》《書》五本,缺《數(shù)》本)。詩稿共收錄888題、1200余首詩,向我們生動展現(xiàn)了清代官場生態(tài)和京城、東北、膠東的民俗風情畫卷。
徜徉尚書故里,沐浴鄉(xiāng)韻清風,我心怡然。
此刻,雨后初霽,和煦的暖陽照在我臉上,恬靜而溫暖。
我執(zhí)著地在光影中展現(xiàn)似水流年。
相關內(nèi)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qū)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quán)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