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先樞沈紹堯
郭橋
今日南京縣高橋鎮以橋名為鎮名。高橋,又名郭橋。清順治《長沙縣志》載:“郭橋,城東百二十里,原名高橋渡。乾隆三十九年(1774),善化拔貢任河南曲江縣令郭燦,捐二千余金修建。橋跨大堤,東西徑九丈,寬一丈,砌四條石,搭以巨木,鋪以厚板,周繞欄桿,蓋亭其上,以蔽風雨。并置民田五斗,計一坵,以作歲修。其田坐落湯家灣,糧載錦繡都十甲,冊名郭橋,納則兩二斗八升五合。水系沙婆塘門首塘板塘蔭救。橋東立‘奉縣示禁碑’,橋西建茶亭,暑月煮茶,以待旅人,閭里環橋為市。
眾濟大橋,在郭橋西。乾隆甲午(1774),里人公建,將原置高橋渡經費、田租撥作二橋歲修。其田在錦繡都東邊塅五畝,計三坵。嘉慶癸酉(1806),經管侵吞,控縣訊明斷追,冊名更立官田渡,納糧三斗二升。”
可見,乾隆三十九年(1774),今高橋地段同時建兩橋。其中郭橋不僅建造精致,還隨處體現“蓋亭其上,以蔽風雨”“暑月煮茶,以待旅人”等“為民理念”,歲修等管控機制也很到位。
郭橋位于南昌縣今高橋鎮金橋村鄉道“同仁路”上,橫跨金井河,是四墩三孔的花崗石古橋,長26米、寬4.3米、高6.9米,占地100立方米,兩側各有0.9米高的花崗巖體護欄,東南側刻有“郭建”二字。2004年當地*斥資對該橋作了大體量維修,現橋面中心為花崗石軸線,其余個別鋪水泥。
郭橋(高橋)
郭橋是長沙地區保存很好、具典型明代樣式的石拱橋,設計新穎,工藝精細,橋墩及跨拱部分均由尺寸一致的圓形和長條形麻石砌成,飽經200多年風霜、洪水,仍巍然屹立,并經受現代熙熙攘攘的汽車考驗,成為聯結高橋集鎮與金橋村的交通咽喉,對研究橋梁發展史、建筑工藝均有重要價值,今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睹物思人。行走在這舒適橋面上,對郭燦200多年前的建橋義舉,追根溯源,考其擔當基因,不勝感概。郭燦曾祖郭金門乃岳麓書院歷任55位山長之第23位。因“三藩叛亂”,岳麓書院于康熙十五年(1674)遭*火重創。康熙二十五年(1684),湖南知縣丁思孔重修書院,聘郭金門為山長,岳麓書院繼續進入迅速發展軌道。郭金門為《岳麓書院試牘》作序稱:“今天子好文,廷臣屢上書請正文體,海內力學嗜古之儒,彬彬稱盛,而長沙燹冷之余,會大中丞丁公、督教姚公、郡司馬趙,風起文瀾,一筆一削,點墨成金,并藏岳麓。余得窺其全豹,因之有感。”
郭燦胞兄郭焌,字昆甫,少負文名,自號羅洋山人,清雍正拔貢,乾隆九年進士第一,*子監助教,有《羅洋文集》《羅洋詩草》各一卷傳世。《四庫全書》稱“焌詩天才橫溢,古風尤為擅長。其詩為姚鼐、阮才生、紀昀所推崇”。詩詞句外,尤關心經世致用之學。著有《羅洋文集》,其題《潑墨圖》云:“我年三十走京師,耳聞其名今見之。一見使我低頭拜,再見三見神魂癡。……十年足跡半天下,屈指朋游皆丈夫。淮安交得周與程,常嘆老邊絕代無。……如此翁者那可得,于思于思萬人特。雕龍有談信驚座,射虎若騎能殺賊。幾曾將相與侯王,空爾東西與南北。外間只說邊蘆雁,今我披圖長太息。”
高橋“四十八條秤”
郭橋另一重要傳統是“閭里環橋為市”之建筑模式。即便于商賈充分借助金井河的水運條件,在沿江一帶產生集市,特別是茶葉,清同光年間就盛傳“四十八條秤”,即有茶莊48家,貨由金井河直達武漢、上海等商埠。時有歌詞曰:“湘茶船載下長沙,來自金井小地名,金井河邊小茶妹,巧手采出碧山春,好似織女下天庭。”盛況可見一斑。
清代以來,金井河畔、郭立山側的石井老街,以會館而名聲遠揚。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我研究拳腳之實地練習》載:“宣統五年四月……因高橋地方的位置,又靠山又近水,茶葉出進,都極便利。每年十月間開市,遠近來選茶的男女茶莊木招牌,老的少的,村的俏的,足有一萬多人。趁這茶市謀生活的小買賣商人,各種各色湊出來,也在一千人以上……”。那時,高橋、范林橋、單家壩十里長河,三個碼頭,數十家飯店,全在河東一線。路上不斷人,灶里不斷火,到處有人用車推著銅板去收購毛紅茶。運茶的、選茶的、看茶的、打包的、搬運的,忙得不亦樂乎。
高橋老街
舊時高橋窄窄的條石大街兩旁,茶葉店一家旁邊一家。成堆的茶葉擺放在店面外的架板上售賣,茶莊屋檐上的旗子迎風招展。如現存楊氏祖傳“永興祥茶號”木質招牌,黑底金字,端莊大氣,制于清乾隆年間,有近300年歷史。作為省內外茶商匯聚之地,鼎盛時有茶行48家,所謂”高橋四十八條秤”。
1935《*實業志》載:“長沙縣*二十二年植茶面積1萬畝,產茶2.1萬擔……主要產區為高橋,其次有范林橋、單家壩。”單家壩在烏石與范林交界處,跨河有寬6米、長60米的4拱麻石橋——太平橋。造橋年代失考,但從路面正中的條石被自行車輾成一道深深凹痕,便知其年代久遠。當年日寇犯鄉時,山鄉百姓扶老攜幼走過石橋逃往瀏陽深山老林“躲兵”。日軍反攻后,人們又踏過橋去修繕家園,橋上又響起獨輪車聲。
有“*近代茶圣”之譽的吳覺農(1897—1989)大師,1934年撰《湖南產茶概況調查》:“高橋向為茶商云集之地,設立茶行十余家,規模宏偉,貿易繁榮。除本縣及平、瀏茶商集資經營外,尚有外邦至此貿易。……所有紅茶悉由金井河或高橋交船啟運,至撈刀河過載入湘江至洞庭運售長沙。”抗*期間,武漢也有協記、元茂隆、德玉昌、新記、瑞記、咸昌福、錠記、晉豐太等莊號。
湖南省茶葉管理處《本省紅茶運銷調查》載:“1939年,長沙縣高橋遠銷紅茶9213箱,占*紅茶產量的10%。后因*、斯里蘭卡*制造茶葉,*際行業與茶葉競爭、特別是抗日*役時期,沿海港口封鎖,茶葉出口受阻,生產受限。”可見,高橋茶葉已經遍*際行業,遠銷沙俄、波斯等異邦。當時的48家飯店,大都沿河而建,以利貨船順金井河而下,入撈刀河,奔三湘四水,再涉重洋,至遙遠的異域他鄉。高橋茶,香透五湖四海的數百年歲月。
長沙關于茶的記載源于唐,宋代出產茶葉仙芝、玉津、先春、綠芽等20多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楚之茶,則有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清代,高橋(郭橋)旁生意興隆,來此經商的江浙等地的茶商絡繹不絕。當地鄉親鄒廣宇還珍藏著長1.03米,寬0.255米的“永興祥茶號”黑底、金字老招牌。鄒廣宇說:抗*時,日軍進攻南京,“永興祥茶號”毀于如果,祖上僅保存了這塊招牌。年過九旬的娭毑過世前將將該祖傳寶物傳給他,并告訴其背后故事:家中姐弟七代經營茶莊茶莊木招牌,家譜有記載。他決心傳承祖業,先整理家中“永興祥茶號”手抄本資料,交給*,再在高橋鎮重開“永興祥茶號”茶莊。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