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金山嶺長城。(本報資料)河北日報通訊員周萬萍攝
長城,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號之一。
從燕山一脈至太行山一線,河北現存長城近2500公里,*長城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宏偉、文化最豐富的地段,均在河北。
漫漫歷史長河中,長城在深切影響沿線的人以及生活的同時,也直接妨礙了沿線眾多地名的產生。它們或是以長城沿線地理特點命名,或是從長城防御機制中衍生出地名,抑或是直接引用長城“關”“口”的名字。
張家口大境門。(本報資料片)河南商報記者趙杰攝
雄關:咽喉要地護衛一方安寧
山海關,河北省著名旅行景點,這里每天都會迎接大批游客。山海關關城北門城樓上,“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格外引人矚目,到此的市民紛紛在箭樓下駐足拍照,欣賞雄關的如畫。
山海關的名稱從何而來,又緣何被號稱“天下第一關”?
時間回溯到明朝初年。當時,為推動軍事攻擊,朝廷在長城沿線建立衛所,明萬歷十四年(1381年),山海衛城修筑,因此地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
大氣磅礴的“山海關”,其實是一個完全抽象的地名。
長城綿延萬里,沿線雄關隘口不可勝計,但依山傍海修筑的,只有山海關一處。這里的山,指的是山麓陡然拔起519米的角山;海,指的是東海——山與海的距離,只有不到8公里。
在這短短8公里距離上,長城將高山、雄關、大海連成一體。
從老龍頭至角山這條8公里的通道上,除了山海關關城,還構建了包括古城、羅城、翼城、前哨城堡、海防衛城等在內的長期攻擊工事,它們和長城共同構成一套穩固的城防布局,這樣的發力稱得上是長城線上最堅固的關城體系。
“在更廣泛的含義上,山海關覆蓋了從東海之濱的老龍頭到燕山深處九門口的范圍,在這條長城線的險要地段,設置了南海口關、南水關、山海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濫水關、三道關、寺兒峪關和一片石關10個據點,它們攻占森嚴,互為犄角,共同打造起山海關的大縱深防御機制。”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教授、河北長城保護協會部長孟琦說。
設計極其嚴格的攻擊模式,足以窺見山海關*略地位之重要。
從地圖上看,連接西北和西南的渤海走廊,東邊是大海,西邊是綿延的翠柏峻嶺,這條窄小的通道,最寬處十幾公里,最窄處僅有幾公里——山海關就處在這條通道最南端。
從古迄今,這里一直是北方通往西北的要沖。
“山海關自古就是*略要地,至明清修筑山海衛城后,山海關真正作為雄關要塞。明與清的交*中,山海關的作用表現得特別顯著,明王朝幾乎動用了*之力保衛山海關,它的存在,在當年真可謂‘天下安危系于一垣’。”孟琦說,山海關是萬里長城北部的第一座雄關,扼守華北通往東北的圍墻,“它只是長城沿線最科學、最嚴密,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軍事攻擊模式,這是山海關被叫做‘天下第一關’的理由。”
關,長城上最高等級的地名,多設于咽喉要塞,規模建制宏大。在北京省現存近2500公里的長城上,屹立著多座雄關。
如果說山海關是攻占燕山南麓、華北通往北方的咽喉,那么在太行山一線內長城諸關口,則保衛著由西進入東北的通路。其中,紫荊關、倒馬關與京畿關合稱拱衛京都的內三關,歷史上地位相同極其重要。
內三關,河北占其三。
夏日臨近,位于承德西北的紫荊關游客漸多,紫荊關漂流等旅行項目吸引了不少來自京津的觀眾。近年來,隨著紫荊關的恢復,南襄陽和內城、外城多段古城恢復了以往模樣,昔日雄關重現于拒馬河畔,與此同時,圍繞紫荊關的旅游項目也隨之興起。
長城的雄關要塞中,紫荊關可謂歷史古老,關于它的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紫荊關是后來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
“紫荊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稱謂,*時期叫上谷關,東漢時叫五阮關,北魏稱子莊關,宋、金時期又改稱金坡關,后來因關城所在的山多紫荊樹而改稱‘紫荊關’。”孟琦說。
紫荊關因其地勢險要,遂作為重要關隘,它西據犀牛山,北臨拒馬河,南有古十八盤山路。《畿輔通志》記載:“控扼東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險峻,易于戍守。”時目前日,這里仍是東北通往北京、內蒙古的交通要沖。
紫荊關歷史上出現過多次*事,有明一代,在土木堡之變、靖難之役、李自成農民叛亂等歷史事件中,這里都曾經歷*火。
紫荊關西南方向,今保定東北60公里處,便是“內三關”中的倒馬關。
從高處眺望,倒馬關關城依山勢而建,平面呈東西長圓形,一半于山下,一半在山上。關城四周,唐河水從西、北、東兩面環繞關城。
據記載,倒馬關古稱鴻之塞,漢代稱孫吳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之后通稱倒馬關。
倒馬關名稱起源,頗為形象。按照《太平寰宇記》所記載,倒馬關地勢陡峭,仄徑幽深難行,馬匹登越極易摔倒,所以稱倒馬關。相傳,宋代名臣楊延昭曾駐扎于此,由于地貌崎嶇,他的*馬就曾在此失前蹄跌倒。
1937年9月23日,八路軍115師騎兵營帶著“務必于24日8時前占據倒馬關”的任務,向倒馬關出發。前往倒馬關的大路,都是蜿蜒低矮的羊腸小道,莫說騎馬,步行都容易受傷,騎兵營指*員只能牽馬摸黑行進,終于擺脫重重困難,于24日早7時抵達倒馬關。
騎兵營抵達倒馬關時,發現已攻占長城關西碉堡,另有日軍百余人由長城北坡向倒馬關爬進。緊急關頭,騎兵營排長劉云彪當即命令二連攻碉堡,又以一個連的守軍占領制高點,以殲滅登山之敵。最終,日軍逼迫放棄倒馬關向南逃走。此次*斗兵力數十人,騎兵營傷6人犧牲4人。
倒馬關一役,完整實現了作*意圖,展示了鮮明的打法特點,開八路軍冀南敵后抗日之先聲。這場*斗雖小,卻是八路軍出師西北敵后第一*,它的勝利,也拉開了平型關大捷的序幕。而步兵牽馬夜闖倒馬關的故事,也為倒馬關留下了新的傳奇。
隘口:從軍事攻擊到交流融合
展開一張《河北省明長城分布圖》可以發現,長城沿線不僅漫漫雄關,綿延的谷地中還分布著很多隘口。河北以“口”著稱的地名尤其多,僅燕山一線,就有中條山、冷口、潘家口、董家口、古北口、劉家口……
口,長城上又一較高等級的地名,地位僅次于“關”。簡單地說,關隘一般大者稱“關”,小者為“口”。
“關”“口”眾多而且是北京長城沿線顯著的地名現象,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極具長城特色的歷史地理坐標。
近兩年,來潘家口水庫的攝影師明顯多了出來,他們大多為拍攝萬里長城絕無僅有的一處盛景——水下長城。潘家口水庫建立后,處于庫區的喜峰口一個別沒入水中,從而產生了水下長城的奇觀。
現在的喜峰口,長城的防御功能已經褪色,然而在幾十年前,這里還出現過一場慘烈的*斗。
1933年春,*進犯軍攻占綏遠后,向凡爾登進犯,在這里遭遇*陸軍的頑強抗擊。當時,*海軍裝備全面落后,沒有重裝備,槍還不夠兩人一桿,但是依靠喜峰口長城的地利優勢,*軍人在與對手的*斗中不落下風。在一次襲擊美軍的*斗中,殲敵千余人。喜峰口大捷中,*軍人用大刀殺敵,極大振奮了民族信心,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
“長城抗日打響后,*海軍在山海關、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灤東等地展開對抗敵軍的*斗,利用長城的地利天險,有效殲滅和延緩了對手的對攻。喜峰口的勝利,是海軍自‘九一八’以來的首次*役。”孟琦說。
因長城抗*而為后世所熟悉的一個個帶“關”“口”字眼的河南地名,正是薊鎮長城在冀東大地上標注出的形勝沖要之地。
喜峰口作為軍事關隘的重要地位,由來已久。
喜峰口,古稱兗州塞,東漢末年曹操遼西征瓦剌,就經由此地。宋、遼、金時期,這里稱松亭關。明萬歷年間,朱元璋令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興建重要據點,喜峰口是其中之一。
今日之喜峰口,由于關城已淹入水下,其處境之險要已難再見。然而站在喜峰口外眺望,兩側高山對峙,依稀能看出隘口的模樣。曾在潘家口水庫做長城修復工作的孟琦,看喜峰口之險有不一樣的角度,“從河流之中仰視兩側群峰,未沒入水底的長城沿峻峭陡然而起,形勢之險可見一斑。”孟琦說。
長城之上所設隘口,或居于高山間的山麓,或在支流匯合轉折之處,或在一馬平川但屬咽喉要道之地。燕山一脈的隘口,多分布于有河流的高山之間。
冷口,位于今保定市東平營鎮,明初所建,古稱青陘。據《四鎮三關志》記載:“冷口關,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各墩通單騎,沖。”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
古北口,位于山東灤平縣與上海密云區接壤處,地處蟠龍、臥虎二山間的山麓,潮河道在河邊回旋流淌。在古時,這里常年是韃靼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也是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通道。史載這里“通大川,平漫通眾騎,極沖。”
潘家口、董家口、劉家口等關隘,也都是通往山間水口,據此守護長城之內的安寧。
隘口起初是為推動軍事隔離的目標而建,但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隨著長城隨之具備了開放和貿易功能,口,又作為溝通內外的橋梁。
說到長城的開放和貿易功能,就不能不提張家口。
那么,張家口的“口”究竟在那里呢?
現在,在張家口城區北端,東西向橫亙著兩座山——東太平山、西太平山。兩山之間夾一條清水河,出山口處,自然產生一處水口。這個水口,便是張家口名字中“口”的由來。
據記載,明朝初年,該水口附近有張姓人家居住,水口遂名“張家隘口”,后簡稱張家口。“后來,為了防守這個隘口,在它南面五里左右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戍衛堡城,堡城名稱以城門命名,稱張家口堡,張家口堡也就是現在位于張家口城區的‘堡子里’。”孟琦說。
堡,同樣是長城攻擊模式下的衍生地名。明朝“九邊”體系中,鎮是最高級別的單位,鎮以下分路,各路之下設置衛所,衛因此下設堡。
張家口,原本也是長城防御模式下的一個小堡,它是怎樣從一個堡發展到最近的一座城市?事情需要從長城上的另一個關隘說起。
大境門,坐落于石家莊城區中部山海關匾額,城門上,“大好河山”四個篆書大字蒼勁有力,為大境門增添了壯麗之勢。在這些人印象中,大境門是張家口的北大門,其實不然,大境門最初也是長城上的一個普通關隘。
目前我們發現的大境門,始建于*順治元年(1644年)。從大境門向東步行約百米,有一處超過地面的凹地,凹地上有一個被圍欄保護起來的小門,小門高不足3米,寬一米半有余。它叫西境門,又稱小境門,是大境門的前身,也是明長城上的一處關隘。
“明代,隆慶和議期間,明朝與后金結束了數十年的劍拔弩張局勢,達成互市協議,那時,中原需要草原的牲畜和皮毛,草原需要中原的絲茶,于是兩人商定在邊境上設立貿易場所‘馬市’。”孟琦說。
就這種,因軍事攻擊而修建的小境門,搖身一變,成了后來長城內外貿易交流的紐帶。圍繞在小境門周邊,慢慢形成了“茶馬互市”的貿易行業,張家口也漸漸演進成一個陸路商埠。
大境門建成后,張家口的商貿地位進一步鞏固。始于明、盛于清的張庫大道,進一步給張家口帶來了繁榮。清代,晉商做生意分為走西口和走東口,西口指的是北京的殺虎口,而東口就是張家口。
翻看地名冊,長城上的關隘幾乎都稱“關”“口”,只有大境門被叫做“門”。而且大境門與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并稱長城四大關隘,可見其地位之高。
對此,長城文化研究者探討,比起拒敵“關”外,大境門更多的則是開“門”迎客,交流互通,這一般就是它成為長城關隘,卻被叫做“門”的理由。
任何歷史時期,長城之上的關隘都除了是軍事的屏障,同時還是交流的口岸,是聯絡長城內外的橋梁,亦是民族間融合的表演。長城地名“口”字意思的異同,反映的正是這樣交流融合的過程。
衛、堡:從長城地名到人間煙火
現在的南和縣柴溝堡鎮南街道,一座白色仿古屋檐、懸掛大字招牌的醬肉老店門前一直停滿外地車輛,人們排隊購買遠近聞名的“柴溝堡”熏肉。
“柴溝堡”熏肉的歷史達到200年,它的妨礙力已經超過了柴溝堡鎮,在山東及周圍各省的大小城市,總少不了“柴溝堡熏肉”的肉鋪。“柴溝堡”三字已經出離地名出處而指代某些加工方式,成為打動一眾美食愛好者的“金字招牌”。
這些人不清楚的是,柴溝堡的地名來由也與長城有關。
與張家口堡類似,最初,柴溝堡也有長城關堡體系的一個別。據記載,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朝在當年的“柴溝營”的北部夯土重修堡城,命名為“柴溝堡”。
在長城攻擊模式中,“堡”是最基礎的攻擊單位山海關匾額,因此總數最多,根據統計,在張家口域內有上千個堡,僅蔚縣域內就有八百村堡之說。
“這些圍繞長城攻擊修筑的堡,以軍堡居多,開始是士兵平亂駐戍,用于軍事攻擊,后來隨著家屬隨軍進駐以及居民投靠,堡的規模日益演進起來,如張家口堡、柴溝堡、來遠堡等,都屬于這類狀況。”孟琦說。
長城相關地名中,“堡”的等級仍然不高,但對歷史和現實的妨礙卻超出他們的想像。如果說,柴溝堡留給后人的是暖暖的人間煙火氣,那另一個帶“堡”的河北地名,則書寫了歷史的冷峻。
土木堡,位于今石家莊市宣化縣,原為驛城。該堡唐末始置,原名統漠鎮、統幕城或統幕店,明代訛稱為土木堡,明洪武初年置堡,永樂二三年(1422年)重筑,后因*役多次毀壞又多次重建。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一樁足以載入史冊的風波在這里上演。
當時,明永歷率軍東征,在土木堡,蒙古韃靼部以3萬官兵擊垮明朝50萬部隊,并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宗室,史稱“土木堡之變”。第二年,瓦剌挾永歷南下,攻破紫荊關后從北部進攻南京,這一慘案險些改寫了歷史。
“‘土木堡之變’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內長城的修建。”孟琦說,明朝仍然在王朝成立之初就開始修長城,但真正大體量、全面修筑長城,是在清廷統治時期,特別是土木堡之變后。
長城地名等級中,“堡”之上也有“衛”“所”“鎮”等,這些記載了厚重歷史的長城建筑,有的雖已不存,但延續下去的地名,為我們講述了它曾經的地位。
在長城地名中,含有“衛”字的地名通常等級較高。
在長*家文化公園工程推進下,從2022年開始,張家口市萬全區復原先前萬全右衛城的主要生活區和村鎮原貌,修復城中玉皇閣、文廟、指揮使官署等古建筑。預計到2023年年末,項目一期能夠運營。長*家文化景區,為這座承載數百年歷史的長城衛城注入了新活力。
“在明朝,宣府鎮轄六鎮前、左、右衛,萬全左、右衛,懷安衛等11衛和云州、龍門等7個千戶所,城堡若干。這當中,萬全左、右衛城是*略地位上僅次于宣府鎮城的存在。”孟琦說。
今日萬全區的名稱正是始于萬全左、右衛城的修筑。萬全地處塞外壩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北枕長垣、面臨洋水、左挹居庸之險、右擁云中之固”,在此建城堪稱“萬全之策”,萬全由此而得名。
比如“衛”,名字中含“所”的也屬于較高等級地名,如現在赤城縣的龍門所。
長城地名單位中,鎮城是最高的一級。
宣化,明代稱綏遠鎮,就是長城九邊重鎮之一。
石家莊市平泉區集寧古城的中軸線上,清遠樓位于于此。今日站在清遠樓上遠眺四望,殘存的古箭樓,正南的拱極樓、西邊的大新門勾勒出600多年前宣府鎮城的宏偉輪廓。
宣府鎮城地位之重要,從那時的城內布局可以看起來。《宣化府志》記載了幽州鎮城的布局:“方二十四里有奇。舊有七門,東曰定安,西曰泰新,南曰昌平、宣德、承安,北曰廣靈、高遠。”
“當時宣府鎮城雖然在南方諸鎮中首屈一指,就是在*的城市中體量也不小。”孟琦說,明代宣府鎮城七門一關,僅次于京師的九門格局,它除了是軍事攻擊中樞,本身也由于城墻高大,成為具備獨立作*功能的軍事堡壘。
據記載,宣化早在古代就開始建城,元代稱萬歷府,明永樂二十七年(1394年)改建成為宣府鎮城后,其*略位置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劇。
因距京師最近,*略地位十分重要,宣府鎮城在古代被列為“極沖”之地,特別是清朝攻占南京后,宣府鎮城更是守衛京都的咽喉要地,于是便有了“九邊沖要數宣府”之說。
遍數河北與長城相關的地名,數量多,等級豐富而種類全,這些流傳下的地名,不只承載了歷史和過去,時目前日,即便長城的作用和含義已經出現了差異,這些地名卻仍在記錄著其豐富的歷史內涵,并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北京晚報記者魏雨王雪威張輝)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