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巖畫除了數目多,但是款式也極為豐富,山西巖畫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以及三山環抱的準疏勒北緣、塔里木北緣周緣的丘陵山地。上述地區的自然條件優越,有豐盛的黑麥草,自古以來就是各族人民打獵、放牧的理想天地,巖畫反映出人們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以及對人類先祖圖騰崇敬的畫面。
山西巖畫分布
迄今為止的考古研究表明,山西巖畫的時代上限可溯源到石器時代,但其延續時間很長,晚的可到公元十二、十三世紀的哈薩克時期。享有美譽的山西阿爾泰山巖畫數目最多,內容多為奔跑的駿馬、鹿和羊群,其腰線簡潔、造型生動。有數以千計的巖畫精雕在山體的巖壁或較大的巖石面上,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豐富多彩。
山西巖畫在反映生殖崇敬方面,有著突出的重大貢獻,除了數目多、質量高、年代久,但是畫面熱烈、健美。最令人驚奇的是在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都發覺了年代非常久遠的洞窟彩繪巖畫。
這些洞窟彩繪巖畫有8處:阿爾泰山富蘊縣唐勒塔斯洞窟正壁上畫有四個橢圓型的女人生殖器;
伊寧市阿克塔斯在明顯地位畫有一個女人陰戶;
夾西哈拉海與哈巴河縣的杜阿特松哈爾溝;
天山伊寧縣的阿克塔斯;
昆侖山帕米爾高原南麓哈密伊吾、皮山縣的阿日希翁庫爾。
這種洞窟巖畫,在手法上有一個共同特征:均為彩繪,以赭褐色為主,雜以少量的紅色或橙色。畫面上的女人生殖器變得莊重、神圣,給人一種神秘感,對男性生殖敬仰的崇寬容度。這已發覺的8處畫面是十分珍貴的母系社會的形象實錄。到目前為止,在全省其它省區仍未發覺。洞窟彩繪巖畫,是年代最古的一種巖畫,這么,山西洞窟彩繪巖畫到底距今多少年呢?有專家覺得是在舊石器晚期,距今1萬年左右,再者,三千年曾經墓葬中出土的女人豐隆陰莖與肥大手臂的石雕與銅塑,也是男性生殖敬仰。由此可知,在遠古時期,這兒的女人生殖崇敬是相當濃烈的。
隨著母系社會時期人們從群婚制逐漸向排比婚發展。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就開始過渡了,女人生殖崇敬也開始向女性生殖崇敬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些年來在天山中部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發覺的小型巖畫。
這種女性生殖崇敬巖畫,規模之恢宏,造型之優美,人體之碩大,手藝之高超,可謂舉世無雙之精品。整個巖畫在120平方米左右的巨大畫面上,精雕出數百個男女互相交媾他街舞的情境,其中不少女性形象、生殖臟器描畫非常突出,表現動作的其下則是群列的小人,顯示了人們對強悍生殖力的渴求,以及對在人口飼養中女性地位的肯定。
山西巖畫分類
這種巖畫大部份鑿刻在黑花崗巖、花崗巖和板巖的巖面上,巖面大多朝東向陽,巖畫采用粗腰線的陰刻。彩繪巖畫主要見于巖洞中,大多用一種石色的礦物作原料,朱紅彩、或黑、白色調。巖畫的主題有:
植物畫
最常碰面的是牛、馬、羊、鹿,也有狗、熊、駱駝。如伊寧縣干溝巖畫,在一塊巖石上刻有形狀不同的十七只大頭羊和綿羊,其中一只體形較大的綿羊,羊角較長,一角向后彎曲,一角前翹,驚覺地抬頭凝視前方,粗礦的腰線勾繪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像。
打獵畫
常見畫面是人手持弓弩向獵物射箭的形象。如撒爾喬湖的一幅打獵圖,畫面有一獵人,右手前曲松開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擊中了一頭黑熊,黑熊掙扎逃跑,獵人則緊追不放,畫面形象清晰,神態逼真。
舍飼畫
這類畫在北疆的裕民、富蘊、哈巴河等地都有發覺。如哈巴河縣發覺一幅巖畫,畫面有諸多的巖綿羊,還有鹿、駱駝等,大小良莠、緩慢行進,畜群以后有一獵犬尾隨。兩名舍飼者,一上一下步行于畜群中。上面一人手執鋼鞭,下面一人似戴一尖帽,雙手伸開作趕走狀,畫面生動開朗,反映了游牧生活面貌
汽車畫
表現御者登山開車,頭戴尖帽,手執長級繩,作嗆喝狀。“車”以兩個圓輪與長轡表示。拉車馬匹,作保時捷狀,長尾系三角墜,頭頂有一長角。這幅巖畫在伊寧巖畫中是非常罕見的,它反映了哈密唐代游牧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生活側面。在汽車之下,還刻有一些羊紋樣。除此之外,還有格斗畫、舞蹈畫、神靈畫等,如在富蘊縣唐巴勒洞穴中發覺一幅彩繪巖畫,下部繪兩個同心圓,旁繪云彩圖,上部繪一人頭像,頭戴插翎的圍巾,額部繪有幾十道短線,頭部眉、眼、嘴,未繪鼻子。與此相像的畫面,在寧夏陰山巖畫中也有發覺。巖畫上兩同心圓,旁有云彩,應代表日、月,下邊奇特的人頭像,似為神靈。原始的宗教觀念常表現為對自然神靈的崇敬,山西南部發覺這類巖畫,同樣反映了這一點。
應當強調,確定巖畫的時代是~個復雜的問題。*歷史悠久,疆域廣闊,唐代各民族的社會形態發展不平衡,有的巖畫可能是銅石井用時代的產物,有的巖畫的時代則可能在公元前后,還有的巖畫則可能形成在公元十二、三世紀,甚至更晚的時。
一、青河三道海子鹿石-草毛料人
*山西天山以北哈密地區發覺有一種碑狀碑刻,因碑體上精雕了知名的紋樣鹿圖案而得名“鹿石”。國外外學者覺得,在歐亞草原地帶分布的鹿石,包括一種鳥嘴獸身的造型雕塑,都有著相類似的原始文化內涵。經考證,*山西哈密地區廣布的鹿石,作為歐亞草原古時市民的一種文化遺址,最早可以追述至4000年曾經。
鹿石分布區域,從寧夏黑河橫越突厥高原、*的布里亞特和南西伯利亞、*山西的哈密地區、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草原,里海沿岸和南烏拉爾山也有零星分布。鹿石向北最遠仍然分布到,西界可達加拿大額爾伯河流域。在西方,如的金麥里人古墳前也發現過鹿石。現已發覺可叫做“鹿石”的碑狀造像有近600之多,尤以蒙*最為集中,其次是阿爾泰大草原。鹿石在*山西境內,主要分布于五原縣和富蘊縣,伊寧市、吉木乃縣、伊犁伊寧、博州溫泉、昌吉州吉木薩爾縣等地也有少量遺址。
鹿石,大的高達3米,小的也有1米左右,多選用大理石等較硬大理石打磨而成,以長圓形墓碑狀居多,也有方柱形、刀形和不規則形的。紋樣主要有三種:一是具紋樣化鹿形象的;二是具寫實性靜態植物形象的;三是下部僅刻圓圈及點線紋,上部有兵器紋樣的。第一種一般被覺得屬青銅時代晚期遺址,另外兩類則推測為鐵器時代。鹿石都是面東而立,通常為長圓形墓碑狀,也有方石柱形、刀形和不規則形的。鹿石的最下端刻有一圓圈,稍下刻有仍然線或點線紋浮雕八駿圖圖片,線以下通常有鳥喙狀鹿群頭朝上向圓圈作翱翔狀。
對此好多人稱這是古人向太陽敬獻犧牲,覺得在唐代游牧民族的心目中,唯有世上跑得最快而且飽含靈性的鹿和馬,方能跟隨宇宙中最光輝、最富于生機的太陽。在富蘊縣發覺的一塊鹿石高317分米,碑的截面呈五角形,最寬的一面約有40分米,碑下端精雕一圓環,碑下體刻有五只奔跑的大鹿,鹿頭上均有三枝子的大鹿角,首尾相接,極為壯麗。學者H·額爾德伊說:“蘇聯考古學家列出種種證據,證明鹿石與太陽崇敬有關系,一些鹿石上方的圓圈就是太陽。鹿石上的鹿形之所以與太陽崇敬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是由于在多數場合下表示鹿朝著太陽的圓圈奔去,第二是由于據神話學和民族學材料,鹿是與太陽崇敬有直接關系的植物,即圖騰,這種是不容懷疑的。”
靈鹿崇敬是一個全球性的神話和宗教現象。從寧夏趙寶溝文化出土的陶尊以及古籍佚文中的記載,人們可以發覺鹿很早就被古人作為人格神,成為通光明界和幽冥界的靈使和溝通地下界與天下界的象征,這一宗教性意識行為血脈相承、廣傳流布。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薩滿巫師崇敬太陽并將太陽神化,鹿石頂上的描畫的方形紋樣,正是原始先民崇敬太陽的標志。這種原始藝術家為了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把本無喙狀的鹿嘴都刻劃成上長下短的喙狀形,表示她們的虔敬的心更接近太陽神;把原本是躺臥的鹿腿刻成屈蹲狀,同樣是表示對太陽神的虔敬之心;把本無駝峰的鹿背添上駝峰,就變得愈發雄偉;加上一律整齊向后的鹿角既壯麗、雄健又美麗,朝著太陽,那些都彰顯了原始先民高度的審美觀念。
二、昭蘇縣草毛料人
青河縣草毛料人共9尊,多刻工精細,其數目之多居塔城地區各市之首。據悉,還有阿克亞孜山口石人,葉森培孜石人等6尊。以上草毛料人,皆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特維吾爾民族鄉境內的科達和爾溝口,有一男一女兩尊石人,相距500米許。女石人臉部腰線分明,厚唇、方口,鮮明表現出當時活躍在這一帶的匈奴人的形象特點。高度為1.3米,寬0.3米。男石人臉部腰線精雕也很清楚,合字口,并留有命理毛發。高0.98米,寬0.36米。兩尊石人皆面東而立。形體最大且體表刻存文字的是小洪那海女石人,坐落伊寧市區西北5公里處。該石人高2.3米,寬0.5米,頭頂戴帽,腦后梳有10條發髻,辮長及腰。亦面東而立浮雕八駿圖圖片,右手交叉抱于背部,左手中似持有碗類器物。膝下衣褶間刻的唐代文字,這是其它石人所未有的。
阿克亞孜石人為山西哈薩克自治區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坐落山西伊寧蒙古自治州輪臺縣阿克亞孜山口,為七、八世紀蒙古游牧民族之古墓遺址,石人有二,南北相距約700米左右。北邊的一個系在長方石上圓雕四肢人像,高1.4米,寬47分米,眼耳鼻孔清晰,右手撫刀,左手曲抱后背,手執一物,似碗、盞之類,精雕精細。南面的一個,高1.1米,寬28分米,厚26分米,僅用腰線刻劃腹部,面目略見,身部已沖蝕不清
三、阿貢蓋提草毛料人
草毛料人蒙古民族文化園,公園坐落阿貢蓋提草原,海拔1300米,這兒有三千年的草毛料人群,數年來它們始終靜待矗立在草原上,等待著游人抵達一睹它的風采。有草毛料人游玩區、民俗游玩區、專門展示蒙古族傳統奶制品,糕點制品,如包爾沙克,馕餅,巧克力演出區民族歌舞演藝區、哈薩克族傳統射箭演出(賽馬、叼羊、姑娘追等)、遛馬區、刺繡手工藝品展示車間,傳統生活用具、氈房內飾加工車間。
山西巖畫
一、昭蘇科布爾特巖畫
伊寧大草原西天山深處,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巖畫,當地人稱之為“科布爾特巖畫”。它依山傍水刻鑿,空巢深山密林,相隨空谷清音。巖畫是唐代人鑿在懸崖和石壁上的圖畫,屬人類初期文化遺存。
巖畫分布在懸崖由西向西的巨石上,可分為三處,因每處的畫面場景不同,所展示出內容也不相同。巖壁的東邊,在高出河堤80米處,有一塊長3.5米、寬2.5米的石壁上,刻繪一尊釋迦牟尼右手托缽、右手持花的銅像,其兩側刻有許多古老獨特的文字,四周刻繪有大頭羊、龜、蛙、花草等;另一處只刻一些蓮花紋;還有一處在巨石以北河堤的鐵塊上,刻有一只綿羊,其面積一米見方。巖畫中大量的植物紋樣、釋迦牟尼像、花草動物以及難以解讀的文字等內容,生動地反映了先人崇尚自然生活、信仰宗教文化等場景。一幅女酋長接受女人謁拜圖,畫中的女性高51分米,寬18分米,頭冠圓頂帽,右手撅嘴,穿著多種條紋紋樣,身驅挺直,威禁止坐。其臉部正對著前來朝見的人。左右各有一女人牽著兩個騎馬人,左手高舉著一件物品向端望的男人示意。
二、康家石門子巖畫
山西康家石門子巖畫,唐代市民進行生殖崇敬巫術的巖刻舊址。坐落天山北麓呼圖壁縣東南康家石門子,處天山深處,距市區約70千米。巖描畫面雕飾在一處形若城堡瓊樓的赭色山峰之頂部,左右溪谷環繞,山前草木繁茂。與《大戴論語》所載“丘陵為牡、溪谷為牝”的自然崇敬觀念非常契合。
畫面達120平方米,鑿刻人物300有余,大者過分真人,小者不過10分米。主體內容可見軀體細長、寬胸蜂腰的男子,面對斜臥全裸女子圍繞對馬街舞;男女媾合,身下群兒歡跳;男女雙頭同體人像;腹腔內受孕女性小兒的女性與男性媾合;猴面人物媾合,虎式等。圖象竭力夸張女子性具之偉岸、強調男性之寬胸翹臀,祈祝女子具有強悍生殖能力,部落人丁興盛。人物面型多作狹面、深目、高鼻形象,戴高帽、飾英招。工藝為鑿點連線成型體輪廓,或普遍鑿點、研磨達成淺圓雕療效。從鑿痕深處黑色墻垣剖析,當初畫面曾普遍涂染赭褐色。巖畫所在山腳,曾常年燒火,火灰堆積厚達3米上下,巨型塊石燒裂。燒火是巫術活動的重要環節。巖刻時代據畫面本身及附近漢墓遺址,可能完成在公元前1000年前期。是研究原始思維特點、原始巫術、原始生殖崇敬觀念及原始街舞的重要資料。
康家石門子巖畫是一*外及世界上罕見的生殖崇敬巖畫。坐落山西伊寧州呼圖壁縣的天山腹地,兩條山溪匯流處的東北岸的新第三紀的粉花崗巖壁上。巖面平整,距地表約10米上下。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多,整個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里面刻繪著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舞姿各異的人物和植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分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或衣或裸,男女合圖、雙頭同體、三頭同體圖象。巖畫采用淺圓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臉部均面型瘦削,下巴發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麗。頭戴高帽,帽著禽鳥,作街舞狀。相當數目的畫面顯示或圖式了男女交歡的動作。在此圖象下還刻繪了成排的小人在輕快街舞的場面,以表現祈禱儲君繁衍、人丁興盛的心愿。真實地彰顯了原始人祈禱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場面。
三、裕民巴爾達庫巖畫群
?
裕民縣古巖畫資源十分豐富,有丘爾丘特巖畫、黑山頭巖畫、紅竹溪巖畫。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巴爾達庫爾古巖畫群,坐落裕民縣西北面23公里處,在略低于周圍山丘一片裸露的褐紅巖石上,分布著長度約為1000米,高度約為50米的古巖畫群,大概刻鑿有40多處500多幅巖畫。
據山西考古專家最新考證,該巖畫距今有3600-4000多年的歷史,為唐代居住這一地區的蒙古族先民的遺跡,內容突出的表現了先民對生殖的崇敬及對生殖的大膽描述,反映了唐代當地村民生殖崇敬,期許族群人丁興盛的心愿。還生動的反映了先民舍飼、生活、娛樂的場景,生動開朗的生活畫面,形象地演示了當時自給自足的原始牧業社會生活景像。再者還有關于馬、牛、羊、鹿、熊等植物的描畫,畫面腰線優美、形象逼真,選料特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是傳遞草原文化,展示草原先民在這兒的生活印跡,宣示歷史的久遠的見證。該巖畫2003年被自治區納入第五批文物保護區。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