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樹丫
位于漣源市斗笠山鎮(zhèn)禾管村的吳氏宗祠
斗笠山鎮(zhèn)禾管村吳氏宗祠
文|劉秋階
劉秋階,筆名秋歌,1954年生于瀏陽縣墈田鄉(xiāng)塘灣里。當過村民、民辦教師、電影放映員、安監(jiān)員、秘書,辦公室部長等,著有《友誼交響詩》《書信集》。點最上面#斗笠山秋歌講故事#查看更多歷史文章。
本文3500余字
宗祠,俗稱家廟、祠堂。它是道家儒家的產(chǎn)物,是尋根問祖、崇孝敬祖的場所,是當?shù)孛耖g建筑的精美之作。
一、古祠輝煌光耀百年
位于漣源市斗笠山鎮(zhèn)禾管村的吳氏祠堂,始建于清嘉慶三年(1866年)。坐落于古嶺垴山下,癸山丁向。前有大小河由北向南流經(jīng)禾管垅中,后有山峰層巒疊翠。前水為鏡,后峰為屏。
吳氏宗祠坐南朝南,磚木構架。為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積1296平方米,建筑周長1620平方米,古祠旁邊的操場,占地面積3000多立方米。
遠觀吳氏祠堂,青磚白墻紅瓦的建筑在廣袤的森林蒼翠下華麗恢弘。那帶有湖湘特色的翹角飛檐,氣勢磅礴;那屋脊、飛檐、翹角上所塑的魚龍、雄獅、麒麟等神獸栩栩如生,威武雄健。守護祠堂150多年,至今完好無損。
二、經(jīng)典格局祀奉先祖
吳氏宗祠建筑由三縱兩橫構成。
一縱為演戲樓臺,供宗族或地方重大典禮活動主席臺和演戲之用。二縱是長圓形的天井,長19米,寬13米。原為青石板鋪成,供觀戲和聚會之用。三縱為廟宇的享堂(主堂),供祭拜和設宴之用。
左右兩橫均為廂房,在文革之后已拆毀建成小學學校。坐向左邊廂房又由學校改完工禾管村村部辦公樓。
▲*末年(1919年)吳氏九修縣志記載的宗祠平面圖
▲宗祠戲臺和地坪
▲宗祠享堂
▲宗祠內青磚墻砌成的水塘。內坪原為石板鋪就,后改為水泥地坪。
▲宗祠左配殿在*時期被毀,改成了教室。
享堂供奉著吳氏先主通輔公塑像,內堂為神主先祖牌位。上懸“忠厚貽休”匾額,但已不是當時建祠時的原物,為2000年時修建祠堂時,由珠梅吳氏通良公后裔敬獻。
吳氏宗族所轄宗親分布在上海成都、貴州安順,湖南永州、湘鄉(xiāng)、安化等地。現(xiàn)新化境內分布在梅塘(安平)、古塘、水洞底、斗笠山等地,人口達5萬多人。斗笠山境內主要分布在禾管、甘棠、建設、云盤等村。人杰地靈,英才輩出。
正堂上懸掛有“同根共榮”匾額和錦旗,書體為正楷,給人以莊重威嚴之感。懸掛對聯(lián):
泰伯開基一脈騰飛光宇宙,
周章拓業(yè)群雄崛起振乾坤。
享堂碑亭有基座8根,木柱的廊柱由鼓形石板(簡稱旗鼓)組成。旗鼓呈大鼓狀,鼓邊圍繞著精致的墻垣石雕。鼓座八面分別雕塑有花枝、寶扇,如意、玉笏、葫蘆、金瓜、萬字紋等形狀的雕塑,精美絕倫。
▲精美的碑刻柱礎之玉笏
▲精美的造像石刻之如意
▲精美的碑刻柱礎之萬字紋
▲精美的造像石刻之團扇
▲精美的造像石刻之蓮花
▲精美的造像石刻之金瓜
▲精美的造像石刻之刀劍
▲精美的碑刻柱礎之墻垣紋飾
享堂上的錦旗、牌匾均為贊頌祖宗功德,傳承傳統(tǒng)文化之作。享堂之上為吳氏先人的供奉,有五排,每排30尊,共150尊左右。
正殿的柱、梁、檁,全為木質榫鉚構件,并有精致木制雕塑,有的浮雕成祥云樣式,有的浮雕成龍頭形狀,雕工細膩大氣、行云流水。
▼享堂精美的四扇精雕屏風,精心設計,對稱雕刻著鳳凰、蝙蝠、喜鵲、神犬,梅花、茶花、竹葉等寓意吉祥的形狀。
三、精美絕倫塑造神靈
吳氏祠堂大門牌坊氣勢雄偉,高約20米。頂端為魚龍護衛(wèi)的寶瓶,中間上部有腳踏鰲魚的敞懷神仙,下有三尊神仙。中部有八仙彩色浮雕宗祠牌匾,左右兩端有纏龍抱柱雕刻,其龍頭、龍尾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
牌樓上面為“下江南”的灰塑,取材于清代乾隆皇后下江南的故事。雕塑著乾隆皇后正在親自審案,跪著的半裸上身的人物應是犯人,旁邊武將拔刀執(zhí)鞭,莊嚴肅殺。
牌樓右邊為“渭水河”的灰塑,取材于《封神榜》姜子牙渭水河邊垂釣,周文王渭水之濱求才的故事。
牌樓正中是“吳氏祠堂”四個隸書榜書大字,為明代秀才吳炳堂所題。護衛(wèi)著這“吳氏宗祠”的,左為天官賜福神,右為一品當朝神。
▼天官賜福灰塑
▼一品當朝灰塑
祠堂正門門板由巨石手工雕刻而成,門框上方雕刻有八卦太極、雙龍戲珠紋飾。兩側巨石上部分別雕琢著文官武將,下有明代秀才吳炳堂書寫,石匠精心彩繪的對聯(lián):
草廬遺范光前烈
桂苑發(fā)香啟后文
▼大門右首石刻“祥云鳳凰”
▼大門左首石刻“祥云鳳凰”
▼門楣上邊石刻“雙龍戲珠”,門楣正中匾額“太極陰陽八卦”圖
▼門框石刻“文官”
▼門框石刻”武將”
▼門坎石刻與萬字紋
▼右門旗石刻“玉樹飛鳥”
▼左門旗石刻“喜鵲登梅”
四、巧奪天工創(chuàng)意神奇
吳氏宗祠很大一個別都是紅磚結構,在墻壁應該裝飾的部位,清代工匠就會考慮到要與磚體相黏合,這些背部包括一些雕刻,使用灰泥來完成。這種灰泥主要使用灰渣、爐灰、桐油、蛋清、煮熟的赤豆等材料調和起來,具有極強的結構能力,可塑性強,耐腐蝕。其余木瓦結構的樓房,在屋脊等不與木構架相連結的地方,也必須用到灰泥。灰泥具有可塑性強的優(yōu)良特性,使得灰泥塑作品帶有很高的直觀性,并且能較好地與周邊的環(huán)境相整合宗祠牌匾,達到和諧的美感。
▼飛檐翹角,歷150多年風雨,傲然屹立
▼守護古祠堂的麒麟
▼守護古祠堂的雄獅
▼古建筑中的石獅、灰塑獅,前爪按球的是雄獅,前爪搭仔的是雌獅。吳氏宗祠上左右兩只獅子都是雄獅。
▼灰塑的翹角云紋形狀
▼灰塑的翹角云紋形狀
吳氏祠堂的屋脊上灰泥塑的裝飾,均在屋脊的中央和翹角。經(jīng)歷雨水的洗刷,灰泥塑與瓦頂已經(jīng)結合得非常調和,成功表現(xiàn)了江南瓦屋的獨具風采。
一百五十多年前,清代的能工巧匠在古祠牌坊中心和享堂、戲臺、風火墻屋脊塑造了八只寶瓶。寶瓶周圍是祥云襯托,體現(xiàn)了祥瑞的氛圍和穩(wěn)定的美感。
寶瓶,傳說是觀世音的凈水瓶,亦叫觀音瓶,內盛圣水,滴灑能得祥瑞、安保太平。形容河清永寧、民豐物阜。出現(xiàn)在廟宇建筑之上,達到了內容與方式的完美統(tǒng)一,是古祠成功的灰泥塑佳作。
▲享堂屋脊上的寶瓶
▲牌樓頂上的寶瓶
▲享堂風火墻上的寶瓶
古祠堂翹角、屋頂、飛檐上所塑飾的魚龍、雄獅、麒麟等神獸,兩兩相對,歷一百多年風雨仍完好如初、栩栩如生。是保存極為完美的藝術品。
▲魚龍圖案的灰塑
▲高超的技藝,翹角飛檐歷百五十多年一直挺拔
五、家族興學護衛(wèi)古祠
吳氏家族有家族辦學的特色,清代嘉慶年間,在寺廟里舉行的族塾名為“清廉學堂”。
一百多年來,祠堂有吳氏族人所捐贈的義田、學田。每年的佃耕所得租谷收入,除了資助辦學外,其余的用于祠堂維護費用。原祠堂內除設有族塾外,并設有藏書庫,收藏有古代所修之裔孫、族人著述、經(jīng)史子集等等,供族人閱讀。
1949年之后,吳氏宗祠成了當?shù)氐拿癖娪涡袌鏊诖舜芜\動中,祠堂內部的碑文、祖宗靈牌、藏書、族譜等成為“封建迷信”的物件被焚毀、丟棄、損毀。所幸的是,由于禾管醫(yī)院仍然在祠堂辦學,歷次運動沒有對祠堂的內部結構進行破壞。
在“文化大革命”中,禾管吳氏的有識之士用田里的泥土將牌樓的雕像全部進行涂抹,將“吳氏宗祠”四個大字涂抹后,在里面寫上“禾管學校”。此舉保護了很多近代的精巧的戲劇品。歷代所修譜牒、太公雕像等藏于各房。
成為“清廉書院”傳承的禾管大學,在最興盛的之后,學校辦班達九個,并開設了高中班。2001年,禾管大學合并到甘泉醫(yī)院。吳氏宗祠才予以全面恢復。
一百多年來,從“清廉學堂”到“禾管學校”,從古祠堂走出了4000多優(yōu)秀人才。
▼保存完好的《吳氏九修族譜》
▼清代的吳氏太公木雕
▼青山綠水、藍天白云下的吳氏宗祠(航拍:胡業(yè))
吳氏祠堂,作為古物建筑,承載了很多歷史、人文、藝術、建筑、民俗等信息,已作為湘潭乃至佛山珍貴歷史遺存中的重要構成部分。
▲2021年5月,婁底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任、婁星區(qū)民間文藝家工會主任、婁氐鎮(zhèn)文史館主任莫俊率會員周曙輝、胡業(yè)、陳燦光、劉秋階等在吳氏祠堂尋訪古建筑。攝影:胡業(yè)。
▼吳氏宗祠視頻全景
本文圖片除署名者外,其余照片、視頻為作者所拍攝,2022年1月23日。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qū)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