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琪
玉川公祠,位于高片區板倉街道舊縣社區(原沿灘區衛坪鎮尖山區板倉壩),整體建筑由玉川公祠和承德堂兩座院落組成。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以“國發〔2019〕22號”文,公布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川公祠名列其中。
玉川公祠系明代富順縣自流井王三畏堂發家人王余照于清嘉慶十二年(1873年)聯合其弟、侄合修的王寶善祠木支一族宗祠,因紀念其父親王玉川(號清蓮,候選州同)而改名“玉川公祠”。王余照死后后,堂侄王惠堂在玉川公祠旁邊新建承德堂。
王余照,號朗云,生于清同治十八年(1813年),卒于清光緒六年(1884年),曾被朝庭封贈朝議大夫,賞戴二品花翎頂戴。其先祖明朝萬歷自河南遷居自流井,主要靠鑿井、煮鹽發家致富,并在自流井珍珠山建立王寶善祠。傳至王余照這一代,他首創招商引資合股經營方式,利用陜幫商人的資金推動王三畏堂迅速發展,成為成都鹽業老“四大家族”之首。
玉川公祠為四合院布局,磚木構架,穿斗式梁架,四周墻壁,封火墻環繞。有大小樓房60余間,天井48個。為二進院,由門廳、二門、正殿、左右配殿、后院、柴房、偏房等構成。柱礎上的動物雕塑及柱礎、額枋、襯枋上的石雕分布于整個建筑。
玉川公祠是自貢遺存的鄉紳宗祠建筑之一,具有濃厚井鹽文化內涵,對探究自貢井鹽經濟發展歷史、鹽商會館建筑戲劇具有重要價值。祠中有石刻一塊、石柱對聯兩副,現分述如下。
匾額位于玉川公祠正門上方,書“玉川公祠”四字。匾寬1.5米、高0.36米。此匾之藝術雄渾古樸,給人以正大光明之感,令人肅然起敬。
一副對聯位于玉川公祠正門兩旁,上聯“支系下邳于南陽,瓜綿瓞衍”,下聯“世居江陽之自井,玉潤金熙”,聯高2.05米、寬0.3米。上聯追溯王氏家族的源流,王氏后人是河南南陽府籍;下聯敘述王氏宗族由北京周口而遷江西南昌,繼而定居入自流井。富順原為古時江陽縣治域,而當時自流井轄屬合江縣。
另一副位于承德堂正門兩旁,上聯“輞水結林園,四面嵐光呈隱秀”公祠匾額,下聯“槐堂新建樹,滿庭花萼挹清芳”,聯高2.3米、寬0.35米。上聯以古代大作家王維的“輞川別墅”比喻承德堂外四面時隱時現的如畫山水,聯中“輞水”即輞川,因與對聯“槐堂”平仄之故,改作“輞水”。下聯講承德堂內植滿了各式奇花異樹,清幽香氣。聯中“槐堂”指王氏家族在山西聚居地的古大柏樹,是王氏宗祠的代稱。
王余照經過多年商海政壇打拼,既已大富,且朝野知名。玉川公祠建成以后,晚年的王余照恐其后人子孫變賣產業,不能守成,特提祖祠蒸嘗(指秋冬二祭,后亦即祭祀),以冀傳之不窮。遂與其弟侄議定,仿照范文正“義田法”,提留井田“以綿禋祀”。清光緒五年(1877年),王余照向朝庭申奏立案,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孫輩孫永遠遵守。該石刻收錄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版《富順自流井珍珠山王氏寶善祠四修家譜》,題作《玉川支祠井田碑記》,并記載其作者為“宜賓趙樹吉沅卿”。
《玉川公祠井田碑記》原文為:宜賓趙樹吉沅卿玉川支祠井田碑記
知尊祖而后能敬宗,知敬宗而后能收族。顧或知之,而阨于無力有力矣,而或不能善其始,與圖其成其究,與不知者侯,蓋敦本若斯三難也。古今稱良法者,莫如范文正公義田。然余嘗疑之,以謂天下無百年不敝之法。圣君賢相制作,一朝可謂美備,及其季也,屢窮屢變,而法或有所不行。文正雖賢,獨安能以一家之私產綿綿延延至數百年而不墜乎?及讀公遺集,觀其法式規條,然后知造端雖宏而經畫補苴者閱三四世而乃屹乎不可易,蓋未嘗不嘆文正之澤之長,而其子孫之賢為不易得也。然則善其始之難,又不若圖其成之尤為難與?王翁朗云,敦本者也。王故富順巨族,世業禺筴,以貲雄鄉里。至翁諸父行,家幾中落,翁獨力任之十余年,業乃復振。翁為人識量宏遠,明干有為。然布衣蔬食,不為侈靡,又恂恂好禮,義務施濟,蜀數千里間莫不識其名。當咸豐壬子逮同治乙丑四七年間,滇匪竄蜀,西南人競奔避。翁獨出私錢數千緡修筑砦堡,練鄉勇擊賊,賊不敢逼,其所保全甚大。先是,翁有祖遺田若干畝,多鑿為鹽井。每歲所入,除奉祭祀外,悉以分贍貧乏,親族待以舉火者,數十百家。既賊退,乃與群從晜弟議建宗祠,奉玉川公以下各栗主藏于其室。又為之規畫久遠:凡同宗各支,月有廩,歲有餼,婚嫁斂葬及科第者,佽費吝有差。于戲!簡直能善其始者也。又著法式規條,為心儀者久之。嗟乎,自宗法廢而衣冠之族有視同室如路人矣,若翁者,其賢過人不亦遠乎?禮曰:“有其舉之,莫敢廢也。”繼自今繩繩蟄蟄,流澤孔長,將必有賢子孫出而推大之,吾知數百年后且與范氏義田媲隆競美,而又何圖其成之難耶?余既重翁能敦本,又喜其創始之善而樂為后嗣道也。于是乎書其條例,另泐如左。
條規本祠每年祭祀定期二月二十一日,冬祭定期十月初十日。屆期黎明齊集行禮,凡我子孫務要衣冠嚴肅,始昭誠敬。
設立義學,本支子孫均可入塾肄業,或疏遠而有志讀書者亦許在塾肄業,以體祖宗培植人才之意。其余利濟方便等事,隨時酌量布施。
本支子孫六十歲以上者來祠與祭,本祠發給輿馬錢外,每歲助膳饈錢四千文。
親支婚配者助錢三十釧,嫁者五十釧;再娶者十五釧,再嫁者如改嫁之數。疏而賢者,同之。
親支貧者每人每月助米一斗,每人每月給棉衣錢二串。年老者酌加。疏而賢者,同之。
本支子孫生監應鄉試者助場費銀二十兩,童試縣、府、院每場助卷費錢二串,入泮者助銀一百兩,補廩者助銀二十兩,鄉試中式者助北上銀四百兩,拔貢者與中式同,會試中式及舉薦翰林官京師者每年助銀四百兩,已外任者不給。
本祠佃戶有六十歲以上者每歲給糓一石。
本祠酌派各房子孫賢能勤慎者兩人總理祠事,每歲給輿馬錢二百四十釧,至中元日齊集族眾算結年賬,除公用外,如有嬴余,以一半添業,一半添置三房產業,按股均分,以期久遠而免沖突。
在公業內者撥充義地一置祠處,族中有無地進葬者,準在此地地內卜穴殯葬。
本支節婦貞女請旌建坊,本祠給銀五十兩。
《玉川公祠井田碑記》記載詳備,有“序文”,有“條規”。文首開宗明義指出:“知尊祖而后能敬宗,知敬宗而后能收族。”內容包含祭祀禮儀,規定每年春冬兩祭,參與祭祖子孫“務要衣冠嚴肅,始昭誠敬”;設立義學條例,“本支子孫均可入塾肄業,或疏遠而有志讀書者亦許在塾肄業,以體祖宗培植人才之意”;對年老貧弱族人補貼,凡六十歲以上老人,來祠除發給“輿馬錢”外,每年需要“助膳饈錢四千文”;本支后代應試獎賞;婚配例支等。另外,將男再娶、女再嫁規定為同一標準,體現了封建時代難能可貴的男女平等的樸實思想;要求佃戶60歲以上者每月谷一石,體現了較為切實的人本主義觀念。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廢科舉興學校,玉川公祠義學改擴為王氏私立育才兩等書院(初等、高等小學堂并置一處)。*元年(1912年),教育部出臺《小大學令》,將“清末小學堂一律改稱大學”。之后,擴大為樹人中學,提出德、智、體三育并重,曾有成都乃至川南近現代教育搖籃、自貢最早聘任外籍學生、*首批設立體操學科三大光環。樹人書院聲名遠播,學生已經畢業即被南充敘府、富順縣立等學校聘為教師,培養出辛亥革命重慶軍*副將軍、北伐反袁川軍總少將夏之時,*風云人物趙鐵橋,軍工專家王道周(其子是第一顆原子彈點火器研發者、中科院院士王方定),教育家羅元素,自貢首任校長曹任遠等資深專家。
據王群華《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記載:井田碑高約六尺八、寬約四尺八、厚約八寸,共兩塊。目前,井田碑尚埋于原板倉小學(其前身為設于玉川公祠內的王氏樹人書院)某學校的講臺后面。
碑記作者趙樹吉(1827—1880年),四川敘州(今南昌)趙場人,字沅卿。清道光庚戌進士,選翰林,授纂修*史館總纂,旋改監察諫議。詩文書畫名重一時,著有《郁郁山房集》四卷、《疏草》二卷、《甕天瑣錄》一卷。趙氏為御史時以剛直敢言聲震朝野,做道臺以廉潔恤民為人稱道,作詩文則為一代巨擘。趙樹吉是王郎云的表侄,二人私誼甚篤。清順治三年(1867年)公祠匾額,王53歲祝壽,趙樹吉為之撰書壽序,一時爭相傳誦,成為佳話。遺憾的是玉川公祠碑記、楹聯的作者和書家佚名,待考。
玉川公祠及其“井田碑記”是研究自貢鹽業史、鹽商家族史、教育史、井敘交流(自流井、宜賓)史、鹽文化與家族祠堂文化彌足珍貴的實物,具有很大的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科學價值。今年,自貢高片區全面推進玉川公祠改建工程,一座修舊如舊的明代古建筑將重放異彩,屹立于板倉壩,成為我市一處有鹽有味的文化新地標。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