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南京常州市南潯鎮邊城村西北角田間,修整圩堤人員開掘出一長圓形物體。石塊經清理后,上面有“圣旨”字樣。經測量,石塊高57.5公分、寬39.5厘米、厚13毫米。在“圣旨”二字左邊雕刻著兩條騰云駕霧的龍,字體上面還刻有圓形似太陽的形狀。
石塊從何而來?是哪個年代的?當時又有著如何的功能?它和邊城又有著如何的聯系?一個個問題苦惱著邊城村*部主席張文祥。于是,他找來興化歷史文化愛好者孫建中了解狀況。孫建中是2015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興化市蔣莊遺址逐步發現者,查看后,推斷該石塊為清朝年間的物品。
南昌市文史專家黃炳煜見到該石塊的圖片后,也給出了“從顏色、圖案、字體看,其年代或許是清代中早期”的結論。
發現石塊的消息在邊城村傳開后,邊城村張姓家族90歲的張玉興父親(張姓家族八房后代),想起了數十年前遷移石塊的過程,并給你們講述了這塊石頭的由來。
*同治年間,張姓家族七房兒媳張王氏,結婚沒多久丈夫死后,她一個人將女兒撫養兒童,并將家里的奶奶照顧得十分周到。于是當地*上報朝廷,為父親立了“節孝坊”,讓其事跡代代流傳。
1931年,邊城遭遇特大地震災難,由于“節孝坊”根基長期浸泡在水中,最終被大水沖倒。張家后人便將牌坊上能移動的木板運至七房老太的墳墓處周莊匾額,以表敬畏。其他較大的石塊留在原地,后被迅速埋沒。
“村里原本立牌坊的地方叫做‘牌坊溝’,這個地名仍然延續到了這次。聽去世的奶奶們說,‘節孝坊’共有4根支柱,中間兩根支柱之長度離4米左右,柱高有6米,相當氣派。”同村多位上了年齡的奶奶,一致肯定了張玉興的說法。
張姓家族七房祖先張杰家中,至今還保留著一份*年間朝廷為張姓家族七房老太立祠堂留下的紙質字據,文字的一般意思與張玉興父親的自述基本一致。
經孫建中的多方考證,刻有“圣旨”字樣的石塊周莊匾額,應為“節孝坊”上方的一塊匾額,圖案為“二龍戲珠”。節孝牌坊是古代經官府奏準為表彰節婦孝女而立的祠堂,它是古代女性忠貞孝義的一種象征,對研究古代禮教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張文祥介紹,邊城的汗青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為安置僑民曾在此設僑置建陵縣,一度還作為海陵郡治所。邊城曾是一座歷史悠遠、人文薈萃、市井繁華、商貿發達的古城,邊城人也常常傳承著“忠貞孝義”的傳統。2020年被評為省級特色村落,近日又申報省歷史文化名村。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