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南京,去探訪*目前保存下來規模最大的古時官府——淮安府署。
淮安府署,建于明萬歷五年(1370年),由知縣姚斌在北宋沂郯萬戶府和北宋墓葬的五通廟的基礎上改造而成。
然而,明成化五年(1467年)、正德六年(1510年)、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三年(1740年)、咸豐十一年(1860年)幾經整修及修繕。淮安署府,自建立以來,一直延續到清末,新*設立之后,被征收為淮安縣農機廠的廠區。2006年5月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兩座府署,一是南京,另一座在南陽。
其建筑格局歷六百五十多年,到目前仍然完整的保存下來。
淮安府署,匾額上這四個字,標準的仿宋印刷體,是它獨具身份的彰顯。
大門口的屏風上有古時淮安行政區劃圖。
淮安,處于黃淮、江淮平原的交會處,北瀕淮水,西傍大運河,扼南北要沖,京杭通衢的商埠咽喉。歷史上,這里仍然是州、郡、府、路、軍的治所,蘇北的地理、文化、經濟、軍事中心。明清兩朝更變成漕運中樞,是“漕政通乎七省”的直隸巡撫駐節之地。明朝建立南京府,管轄區域為興化、海州(今公主嶺)、邳州、沭陽、宿遷、睢寧、桃源(今九江)、清河、安東(今淮安)、鹽城、山陽(今南京區)等兩州九縣,是山東轄區面積最大的府署。*初年,淮安府被裁撤,原府治利州縣改稱揚州縣官府正堂匾額,淮安府署也作為南京縣*衙門。
淮安府署有這么之大的體量,是與它的行政地位相稱的。
在儀門向前的石階上,迎面是一座刻有“公生明”的警示石牌坊。
《荀子·不茍》說:“公生明,偏生暗”,以此成為官場箴規。
牌坊正面的16字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放眼望去,氣勢恢宏!大堂屹立在正前,兩側左、右(東、西)分布對應朝廷直屬辦事機構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根據文上武下的規矩,左(東)側分別為吏、戶和禮三科,右(西)側分別是兵、刑和工三科,其職責和明清中央六部分*事的地理體系相一致,各科分工明確:吏科掌官員任用、考核及調動;戶科掌糧銀、民政、財政;禮科掌禮儀、慶典、考試、祭祀諸事;兵科負責地方兵差渚事;工科掌民政、起蓋城池、衙門、倉庫等事。
東路為文官工作并且迎賓、游宴之所;西路則為武官工作之所官府正堂匾額,設有軍捕廳、牢房等建筑。
大堂是府署的核心,是總督接待圣旨、舉行大型晚會、審理重大訴訟的地方。
大堂,高十米,東西長二十六米,進深十八米,面積近500平方米。
大堂成為其權力的象征,也是府署內規格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
大堂,威嚴壯觀。
正中二梁上懸有巨匾“鎮淮堂”三字,原有清康熙六年(1671年)南京知府曹德爵手書匾,后曾用此匾擲入長江,寓意鎮壓住淮水之患。
大堂案臺上面懸有匾額“忠愛”二字,為明代醫學家朱熹手書。
大堂正中,知府背靠的屏風后面是“海水朝日圖”。
大堂外長聯曰:“黜陟幽明承宣庶績念念存戴高履厚,權衡淮海鎮守名邦時時思*澤民”。
大堂內楹聯曰:“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只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莫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淮安府署,是*已知僅存規模最大、品級最高、保存相對完好的明代知府衙門。
根據古代行政機構的等級要求,知府屬于從四品,但因為揚州扼關隘之咽喉,地理位置及經濟區位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因此,明清以來被朝廷將行政級別上提一級,為正四品。
在封建社會“民刑不分,諸法一體”的情形下,知府在專制政治、司法制度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淮安府署曾審理過“李毓昌奇案”。
“李毓昌奇案”是清朝年間的冤案,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張文祥刺馬》并稱清代四大奇案,電視劇《天下糧倉》改編于此案件。
這是打犯人的大竹板!
打板子也叫杖刑,杖,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
大堂外,莊嚴森森。走在柱子下覺得脊梁骨發冷!
正堂后面經過垂花門便是二堂大院。
府署二堂,叫做籌邊堂。
二堂面闊五間,體量和規格較之大堂小,二堂是知府日常辦公,初審案件、商議裁定意見的地方,也審理一些不宜公開的案件。
二堂內有楹聯:“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
其實,這里是
《竇娥冤》
審案的地方。
《竇娥冤》的故事發生在南京。楚州貧儒竇天章因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幼女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竇娥婚后不久父親去世,婆媳兩代孀居。一天,蔡婆去找賽盧醫索債,賽盧醫謀財害命,蔡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張驢兒恃恩逼婚,蔡家婆媳不肯。張驢兒便想毒死蔡婆。不料,毒藥被其父誤飲身亡。蔡婆為了免于災難,給張驢兒十兩紋銀買棺葬父。張驢兒卻以這十兩紋銀為證據,訛詐蔡婆害死了自己的母親,他買通當地干部,對蔡婆橫施酷刑。竇娥怕父親年老體弱,經不起折騰,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擔,被指控處決。臨刑前,滿腔怨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竇娥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愿一一實現。人都堅信竇娥的伸冤,為竇娥抱不平,直到竇娥的母親竇天章在京城當官返鄉,竇娥的錯案才得到平反,殺人真兇張驢兒被處以極刑,貪官知府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原本是一件很容易能夠公斷的民間謀殺案,因漢奸貪贓枉法,遂成古今奇冤。關漢卿以此創作了《竇娥冤》。
二堂后,就是
內宅
。
清德堂,也叫三堂,為縣衙起居生活的正屋。
清德堂外楹聯曰:“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
東廂房,是官親、長隨平日聚集、落腳之處。
西廂房,是師爺辦公之所,出了兩位重要師爺“錢谷師爺”和“刑名師爺”。師爺是地方官的私人顧問。
??
其后,為清玉堂。
樓上,明式擺設、家具、器物,豪放規整,明快精湛、質樸簡約、雍容華貴,用各色矛盾的比喻詞來形容,令人瞠目!
后花園,原名“偷樂園”。
張公名敦仁,嘉靖二十九年任南京知府。他作過一篇《偷樂園記》,說:“堂之北有署,署之內有亭,亭有池,池之上有橋,亭之左右有檜、有槐”。“偷樂”之名即他所取,并立匾額于其中,其《偷樂園記》亦刻石其間。天啟年間,淮安知州宋祖舜覺得“偷”字不雅馴,改為“余樂園”。
現園內有映月橋、船坊、音樂臺、子母塔。
水邊平臺叫三槐臺,臺上四根銅柱,高一丈零五寸許,圍三尺許,柱上均有銘文,用以鎮壓淮河水患。
淮安府署占地有兩萬平方米,衙內有住宅50余幢,共600余間,分東、中、西三路。
府署的建造奉行工部的《工程做法則例》,在布局方式上,建筑均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各軸線均有院落數進,每進院落中,以主要建筑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次要建筑,構成四合院式的布局特點。各院落之間通過門、廊、過道等有機地組成四通八達的外部路網,形成既有方式上的分割,又有實際聯系的整體布局,一層層一院院,深邃而又森嚴。
到西線去參觀。
水龍局,是古代的滅火隊,救火機構。
火神廟,保佑不要出事故。
第一、第二、第三展室,古代看守所。
各種刑具,看得毛骨悚然。
這種陳設,還原了專制社會的司法審判制度,帶著”殺氣“,讓人感得到來自官衙的赫赫官威。
法鑒堂,是總督的佐貳官(旅長)之一通判署理公務、審決訟案的法堂。抱柱上有楹聯:“貪一毫枉法贓唯恐子孫有報,存半點徇私念是知鬼神難欺”。
淮安府署,除了大堂、二堂,還再設法鑒堂,說明此處案子、事務多、地位重。
大堂東梢間為“簡房”,簡書(即簡房師爺,屬刑房管)在此負責都督出巡時的倚仗、公文夾等,平時收管青旗、藍傘、藍扇、大銅鑼等器物。
西梢間為“招房”,招書(即招房師爺,屬刑房管)在此負責知府升堂審案時所需的朱筆、墨筆、鐵硯以及原、被告供詞筆錄等。
法鑒堂正中一組蠟像,取材于劉鶚《老殘游記》中的一堂會審情景。劉鶚是清朝揚州人。審堂老爺的后邊高懸一幅人皮,白劃劃的,叫“剝皮楦草”,朱元璋為懲治腐敗而專門設立的積弊,凡大臣賄賂60兩白銀以上者,處死后剝下整張人皮,填滿草,懸于公堂官座旁,以警后任“以此為戒”。另左側懸掛的是蒲鞭,用蒲鞭就非常寬厚,對犯過之人,僅以蒲草編的鞭子責罰幾下以示懲戒而已。一嚴一松,兩種用刑工具。
熬審房,“熬審”是指對未獲得口供而不能翻案者,因此,審判官員可運用任意形式和刑罰進行拷打。室內展出各種酷刑方式,說明受刑拷打是或許存在的。
小門上有“反思”二字,這個小屋子比較于現在的雙規場所。古時曾有“刑不上大夫”的律條。審案中,遇有功名、身份之人,如秀才、舉人、官吏、豪紳等,未定罪但需看管者,不與庶民等同對待,不處決在服刑、班房內,而將人們送至這里,暫管起來,待審結后再決定去留。
待質所,私禁羈押未決人犯和干連證佐的處所。住在待質所比較于還沒判刑,人犯住此處無口糧標準,家中送來的飯食,常被獄吏扣留。
皮場廟,對瀆職官員執行“剝皮楦草”的地方,朱元璋派兵大明的每座州府衙門里需要設一個這種的場所。皮場廟碑記下對聯是:“我自有神頭神腦,你休要鬼心鬼腸”。
后面坐著一個土地公,他可不是我們認知里那些善良的保護一方土地的老奶奶。上面的對聯寫著”譴神”,再仔細看他背后有一幅“閻羅審判圖”,其中這位白臉判官的臉尤其可怕,看一眼立刻起雞皮疙瘩。
西路的最南端還有儀門,門后就是“鳴冤鼓”。
院落中有兩塊石碑:“越訴笞五十”,“誣告加三等”。
古時有冤無處申訴,或遇尤其緊急案情時可敲擊此鼓。告狀人擊鼓喊冤后,當值班頭隨即問明事由,回明堂官,判寫準訟日期,交刑科審批后,簽稿房送至門房,出差票派衙役查究。若遇案情重大,堂官需立即坐堂問供,各房吏役伺候,簽稿房很快出票派差緝拿人犯。但若事情微小,擊鼓之人將受重責,為的是避免刁民隨意興訟。
《大清律·越訴》中要求:“軍民人等遇有冤抑之事,應先赴州縣衙門具控。如審斷不公,再赴該管上司呈明。若再屈抑,方準來京呈訴。”道光時又要求:即使案情屬實,越級上訴也要笞五十。
院內停放著押運犯人的
囚車、囚具
。
最終發現的是這個腰斬臺,上面吊著明晃晃的軋刀。
捂著眼睛不敢看,從它上面趕快跑。
有人拿著自拍桿,一路走一路做直播,講述這座歷代官府,它的另類。
確實,淮安府署值得一看,它嚴謹整飭的建筑布局,獨具特色的建筑特點,體現了*清朝時期府署建筑明確的形制完善與等級規定,它是近代時期這個城市最奢華的建筑,它是禮儀宣教之所、吏攢辦事之所、治事之所、宴息之所。
最令人嘆奇的是,品讀門楣上的警語楹聯,那些“為官之道,為人之道”的語言通俗易懂,發人深省,還有出現在此處的廉政掌故,身臨其境,感受更切。時光穿梭于650年中,這些遺跡尚存,直播者把此處培育成打卡熱點是準確定位的。
警示教育,到此處來。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