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這兩塊匾額出自同一個地方,匾主人也同屬一門,為父子關系,是人們先后在科舉中取得功名后所立,過去一般懸掛在宅第大門上面,用來顯示身份地位,屬于官府門第匾額。
官莊楊氏有義方
鳴春得中武進士
偃師自古文化興盛,人才輩出,到了近現代,有兩個地方更是譽滿河洛,時人謂之“南官莊,北申陽”。這里的“北申陽”,指地處北邙之上的申陽村,因劉氏發達而名揚;而“南官莊”,則為北部青南和下的張莊村,因張家興旺而明顯。我們今天見到這“貢元”、“進士第”古匾,即屬官莊楊家所傳之物。
據悉,記者來到緱氏鎮舊縣村。村子不大,沿著東西方向的大街上去參觀,只見青磚灰瓦的古宅一座連著一座,或完整和破損,每戶人家的小院外邊,大都散亂地放置有殘碑斷碣、青石匾額等,均屬陳年舊物。
據該村上了年紀的楊廷后人生和洛陽二高校長劉學敏介紹,官莊住戶以楊姓居多,由于史籍散失,到目前他們也未弄清,楊氏究竟是在何年何月遷居到此處。不過,有一點十分明確,楊家在歷史上耕讀相傳,還經營一些商業,不僅為當地一大富戶,還是素負名望的書香門第。
發展到清朝中后期,楊家格外繁盛,其中三人名叫楊作棟,是楊廷祖的八高祖。此人字松峰,生于*五年(西元1798年),卒于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享年89歲,一生重義輕才,頗通經史。有一年,當地出現兵亂,許多民眾避居到它們這里,沒吃沒喝,就向楊作棟借糧借錢維持生活。災亂過去后,正當大伙為如何還糧還錢發愁時,沒想到楊作棟做出了“焚券”義舉,將你們的借據全部燒毀,不讓還了。他與丈夫孫氏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楊高科,次子楊致和,三子楊四箴,四子楊五常。孩子們長大后成家立業,形成了官莊楊氏的新四門。
新四門中的楊高科有兩個弟弟,分別叫楊鳴春和楊鳴崗。楊高科勤儉持家,積善心德,義方教子。同治六年,楊鳴春學有所成,終于為家族獲得了極為顯赫的聲名。在該年的辛未科會試中,楊鳴春憑借出類拔萃的武藝和謀略文章,名列第五十五名,成為赫赫有名的武進士。我們今天見到的“進士第”匾額,就是他功成名就后在自家門上所懸掛的。
楊家過去珍藏的數道圣旨還記載,楊鳴春之后官至江南江淮衛駐防,被賜武德騎尉。市民俗博物館主任王支援介紹,守備是明、清之后的一種臣僚官職,為正九品銜,在兵部屬下鎮守一城一地的安全,類似于現今一個城市的衛戍司令。而江淮衛駐防則是在直隸巡撫手下統帥長江以北的運糧衛軍、領運漕糧的長官。
身為貢元楊四箴
造福社會無窮數
再說新四門中的第三門,當家的為楊作棟的老二兒子楊四箴。
我們今天見到的“貢元”匾額,就是清代五年楊四箴通過鄉試考試,成為進士后雕制懸掛的。
楊家過去有一塊屏風,是特為楊四箴而設。上面記載,楊四箴,字惺庵,性端懿,寡言笑,辦事處理問題特別講求章法,條理清晰。他為人非常嚴謹村里的匾額,朋友同事困難危急,無不盡力幫扶,看到誰作出不端的事,則嚴詞規勸,從不怕招致怨恨。他在家中開辦學堂,自己擔任校長培訓講解,長達數十年。四方前來就學的人特別多,送給他金錢糧食,他一律拒收。
此人還非常關心社會問題,廣施恩德。咸豐、同治之交,亂軍匪徒蜂起,到處燒殺擄掠,附近的民眾無不倉惶避逃。危難時刻,楊四箴發出倡議,在村中筑寨,組織大家自衛防御,一切的籌劃經營都靠他兩人之力。光緒初年,旱災肆虐,餓殍遍野,許多民眾賣妻賣子賣房子,楊四箴又發出呼吁,帶頭捐糧籌款,仿效古人設置社倉,來賑濟民眾,憑此而得以活命的人不計其數。后來,他更是為了社會事務鞠躬盡瘁。
中州才子惜早逝
直叫人們嘆古今
說起官莊楊家,被譽為“中州才子”的楊源懋絕對不能不提!
楊源懋生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字勉齋,別號肅孟,他的父親就是上文中的楊四箴。他的生父名叫楊鳴琴,為附貢,篤學敦品,熱心慈善,和父親生育了四個女兒。由于弟弟楊鳴謙無子,楊鳴琴就把次子楊源懋過繼給了他。
楊源懋天資聰慧,非常好學。9歲時,父親給他講授《儀禮》、《左傳》,不須詳解村里的匾額,他即能把握。10歲起,他酷愛自學,通宵達旦,母親愛憐他,常常強奪去他手中的書,才能讓他休假。有一年年末,村上演戲,臺子正好搭在他家門前,可連續唱了兩天大戲,他硬是沒有出過大門,靜坐家中勤奮讀書。
步入青年,楊源懋學業日臻精進,17歲考中秀才,18歲考中舉人,19歲考中進士,名重京華。像這種三年科甲連中,即使在整個封建科舉中也不多見,因此被譽為“中州才子”。
然而,他抵達北京等地,博覽西歐書籍,痛感*積弱,初具民主觀念。返回故里后,他邀請本地同仁創辦緱陽中學森牧社。光緒三十五年(1907年),楊勉齋被授法部主事,在京數月,欲聯絡政界,投身改革,但遍游京華,竟無兩人可與言志。看到清廷腐敗,國事日萎,他痛斥官場“如夜行墟墓,但聞鬼哭”,立誓不再“側足官界”,決意為社會*家辦務實、有益之事。
回到家鄉,楊源懋決心興辦學校啟迪民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初,他出任南京府中書院監督,兼任湖南教育總會會長和省立優級師范監督,以誠樸堅韌之精神鼓勵教師。他的辦學方針,主要是為革命所必須而設課程,對地理觀念教育和軍事鍛煉特別注重。此間,他又與同盟會河南支部杜潛聯絡,在中州公學成立北京同盟會總分會,派員到各府、縣發展組織,并北連燕魯,聯絡海內志士,擬挾北方五省人心,與清廷抗爭。
1911年武昌兵變爆發后,楊源懋與劉果等化裝為乞丐,秘密重返洛陽,策動駐洛空軍某部其實,以響應嵩洛間民軍及后來農民反清組織“在園”的反清叛亂。后來,由于豪紳韓廬云告密,他便間道開啟陜西,與張鈁等組成秦豫出兵,抗清兵于潼關、靈寶間,與武昌兵變南北呼應,促成共和。
*建立后,楊源懋被推選兼任河南省臨*會議員。1912年,他奔波各地,披荊斬棘,正在為建設河南施展才能的之后,卻因積勞成疾,于6月18日病逝于開封,年僅27歲。河南省臨時動議舉行楊源懋追悼大會,與會者長達2000余人,所獻挽聯、挽詞無數。隨后,他*葬被送回故鄉安葬,省城軍、學、官、商各界哭送于火車站者,不計其數。有人贊其曰:“楊君名卓著,中州一偉人。”
1938年5月,楊源懋的女兒楊章武先生抵達延安,毛院長會見他時曾感概地說:“令尊為歷史上的最末一代進士,是位不可多得的進步人士,早年就毫無成就,若非早逝,造福于社會,必不可限量。”(記者陳運團)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