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三代手藝面臨現代科技挑*,昔日“老北京72行”之一的匾業瀕臨失傳
越發寒冷的天氣讓人昏昏欲睡,筆帖式街38號一間普通民房內卻不斷傳出“咋咋”的刻木聲。一位父親伏在一塊碩大的木牌匾前,手拿刻刀,一刀刀鐫刻著楷書大字……手中的畫筆如墨筆水墨,伴隨抑揚頓挫的聲響,點點木屑在刀鋒起落間飛舞,一個個舒暢飽滿的隸書字體浮現出來。眼前這一切,便是過去“老北京72行”之一,如今瀕臨失傳的特色手工業——匾業。
神韻匾業祖傳三代
進入店鋪,只見墻上掛滿各種牌匾,大小不一、字體各異。刻匾的老太也是牌匾店的主人,名叫劉*手工牌匾工藝,今年63歲,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成都最終的牌匾匠”。
“名不正言不順,過去做買賣的都習慣給自己店鋪取個響亮的字號,而字號就用牌匾來體現,牌匾就是商家的商業標識和服務商標……”見記者對匾業的由來感興趣,劉老先生將產業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
劉老先生祖傳三代都是牌匾匠,“我父親清末之后就在筆帖式街開了這家牌匾店,之后傳給我母親,又傳給我,算是三代祖業了……”說著,劉老先生指著面前一塊黑色牌匾告訴記者,這塊牌匾就是他的門頭,“神韻匾業”四個繁寫隸書大字古雅有力,“這塊匾是我父親曾經開張時刻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光景,它就是我最珍貴的祖業啊……”
技法高超刀刻不斷
據劉先生介紹,他從小便跟隨祖父學習各種藝術和雕塑技藝,從18歲起便獨立從事牌匾的木質浮雕,經他之手雕刻的牌匾有幾百張。
老成都所熟悉的正興街松林茶莊、春熙路漱泉茶社等老茶樓牌匾便是出自劉老先生之手。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劉老先生又為鼓樓街太白居飯莊、醉仙樓、同仁堂御膳宮、青城后山玉清宮等場所雕刻牌匾,“不過大多數商家已經不存在了,也不清楚我的牌匾是否也逐漸化為了記憶……”劉老先生感嘆,這些牌匾與當時存在的店鋪一樣,承載著成都商業的滄海桑田。
精雕細刻工藝復雜
“刻牌匾不僅對工藝要求很大,對原材料也十分挑剔……”劉老先生打開他的刻刀箱,各類尺寸的刻刀讓人叫不上名字,他告訴記者,要雕刻一塊完美的木質牌匾,首先要選用上等的實木手工牌匾工藝,“我經常都到木材行業選擇結疤較少的木質板,這樣之后牌匾才不會干燥。”從原材料到成品牌匾,還要經過清縫、粘合、繃稠子、打底漆、表面拋光、陰陽刻、刮灰、上金粉等多個工序。工期按木板材質、牌匾大小、字體尺寸等不同從數周到數月不等。“工藝復雜,并且不能出一點差錯,否則只有重來,因此是個必須細心的精細活。”劉老先生驕傲地說,他手工雕塑的牌匾比現代機器雕刻靈性得多,“人工雕刻的字跡深淺不一,一撇一捺都表現了手工功力,盡管機器也可雕刻各種字體,但一筆一畫沒有神韻。”
后繼乏人苦盼年輕血液
“匾業*內傳統藝術、雕刻的完美結合,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成都目前手工雕刻牌匾的差不多就剩我一家了……”劉老先生憂慮地說,因為匾業對從業員工的文化素養和雕刻工藝要求很大,少有人勝任;加之近兩年來,現代廣告業高速發展,商業店招通常都選用噴繪、易拉寶、KT板、霓虹燈箱等簡便快捷途徑,因此匾業逐漸萎縮。
劉老先生本想讓兩個女兒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來,但都沒有堅持下去。也曾有人想拜他為師,無奈達不到劉老先生覺得應有的要求。“要想做牌匾匠,首先人要誠信正派,還要懂歷史,熱愛傳統文化,然后才是擅長武術和刀功……”劉老先生覺得這才有牌匾匠的基本素質,“匾業也有*的特色文化,真的不期望它在我手上斷代,希望有人樂意把這門手藝繼承下去!”早報實習記者趙曉攝影雷湘琥
[我來說兩句]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