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的象征
天安門坐落在上海市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清朝兩代南京皇宮的大門。設計者為古代的著名建筑匠師蒯祥。天安門始建于清朝永樂十五年(西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嘉慶八年(西元1651年)改名為天安門。既包括了帝王是替天行使職權、理應萬世至尊的旨趣;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意思。
天安門位于上海城的特色的中軸線上木匾改字,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構成,造型端莊穩重,氣勢宏偉,*內古代城門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宮的北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達34.7米。最以下是花崗巖石的漢白玉,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臺,以整塊重達43公斤的條石砌成。墩臺上的箭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木匾改字,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
如今*徽的地方,曾經是塊匾額
在*近代,凡皇宮、壇廟、門樓通常都在明顯之處懸掛匾額。天安門同樣掛有對聯。明洪武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方掛有“承天之門”木匾。據傳,當年李自成攻進南京、率兵來到承天門下時,面對森嚴高大的皇宮正門,李自成彎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門”匾額,以此表示對明王朝的抨擊。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后,改名為天安門,城樓上開始懸掛“天安之門”的木匾,木匾規格2.6米×3米。匾額上刻有三種文字,按漢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后來不知何故,匾額上“滿、漢、蒙”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文改成隸書“天安門”三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先的200毫米縮短到380毫米,幾乎減少了一倍。
辛亥革命廢除了清王朝,故宮和天安門均由奉天*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又從“滿、漢”兩種文字改為“漢文”一種文字。為固定銅制“天安門”字體,木匾的后邊位置上留有當年釘鑿過的釘眼,“安”字置于匾額的中心位置上。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