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社接到梁校長快函報稱,本月五日在該山佛光寺發見(現)清代建筑,緣該佛光寺所有建筑及神像等,均系木制建造,由*唐代建筑史上考驗證明,確系明代建筑物……”1937年7月9日,《北平時報》刊發題為《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朝建筑廟宇,梁思成由五臺佛光寺報告,測繪故宮趕制模型即開始》的報導。
佛光寺東配殿。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由此看出,營造學社調查組確定佛光寺東配殿為元代建筑的時間為1937年7月5日。
佛光寺東配殿,雙層七間,斗栱碩大,剛勁莊重。在梁思成看來,清代是*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而在同一座殿中,同時保存著古代的建筑、書法、繪畫、雕塑四種藝術,實是文物建筑中最重要、最珍稀的一*寶。
這是20世紀*學者在中華大地上找到的第一座古代木構古建筑,也是*現存珍貴古代木構古建筑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的發覺打破了*學者聲稱的*已沒有古代及其先前木構建筑的斷定。
2024年6月10日,“余音不息”林徽因先生誕辰一百二十華誕記念活動在佛光寺舉辦。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剛才過去的6月,“余音不息”林徽因先生誕辰120華誕記念活動在佛光寺舉辦,林徽因后人、專家學者、文化愛好者等聚首一堂,悼念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為*建筑事業作出的杰出貢獻。
隱沒在綠樹中的佛光寺東配殿。藍建中攝
“每次到佛光寺來,見到殿前這兩棵樹,如同梁思成和林徽因站在這兒,給我們指路的覺得。”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軍說,佛光寺的偉大之處不僅文物本體,還在于它與周邊山水環境的融合。那些年當地*為保護佛光寺周邊人文自然水景做了好多努力,這是對梁林精神最好的弘揚。
懷“國內廟宇必有唐構”的信念
找尋佛光寺
1930年,*知名的實業家朱啟鈐在北平組建了*營造學社。這是一個專門從事*唐代建筑研究的公立學術機構。以后三年,梁思成、劉敦楨先后加入學社,分別兼任西式部部長和文獻部部長。林徽因同時被聘為社員兼校理(后來還曾任參校等職)。她們的到來使營造學社如虎添翼。
當時,一批和西方學者已對*唐代建筑進行了持續調查,而且有*學者聲稱*早已沒有明代及清代原先的木構建筑。比如,學者關野貞在《*唐代建筑與藝術》一書中談到,“唐代木構建筑毋庸置疑有大發展,但遺物今已全無。唯通過用于碑亭之建筑手法與陰刻于慈恩寺大雁塔入口上方之廟宇畫,以及受彼影響之*寧樂時代建筑,可知其建筑式樣之一斑。”
這更迸發了梁思成等人調查和研究*建筑的決心。她們想編撰一部*建筑歷史,但因為缺少材料,不得不找尋實例。尤其找尋初期北魏木構建筑,成為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的夢想。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三人組成調查隊抵達廣東省五鶴山探訪佛光寺。她們以莫高窟第五一窟的《五鶴山圖》作為“旅行手冊”,這是莫高窟敦煌最大的一幅壁畫,中間部份勾勒了五鶴山的山川風貌,其英文字榜題多達195處,“大佛光之寺”赫然在列,可見它是唐宋時期五鶴山的一處佛寺。
從北平出發,調查隊先通過平漢高鐵(北平—漢口)到元氏,之后轉乘正太高鐵(元氏—太原)抵達西安。6月26日,她們離開南昌奔赴五鶴山。為避免8歲兒子梁再冰鬧情緒,林徽因請姐姐梁思順將她帶到秦皇島,同姐姐和姐夫姐姐們一起渡假。
林徽因獻給母親的信。
林徽因給8歲兒子寫的信中用圖展示調查隊走過的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林徽因在給弟弟的信中說,離開邯鄲后因為交通不便,走得很慢,收不到信,也看不到報紙。她還畫了一張圖展示她們走過的一圈路,坐高鐵、公共車輛、騾車、貨車、騎馬、走路等,各類交通形式都嘗試了。
“我們騎馱騾入山,在陡峭的路上,迂回著走,沿隔著河邊,陡峭危險……旅途非常偏僻。”在《記五鶴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梁思成這樣描寫進山過程。到了黃昏時分,她們總算找到了佛光寺,“瞻仰廟宇,咨嗟驚喜”。
“它是一座巍峨的建筑物,殿僅一層,有巨大、有力、簡潔的斗栱和深遠的出檐,隨便一瞥,極古立辨。并且,它比我們曾經發覺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筑更古老嗎?”懷著興奮的心情,她們使勁推開了殿門。
佛光寺東配殿磚雕雄大匾額現在,出檐深遠。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遠視眼”帶來的驚喜
佛光寺,距離五鶴山古寺集中的臺懷鎮有四五十公里遠。寺周圍東、南、北三面環山,只有西面低下而寬闊,因而寺院因地勢而建,坐東朝西,高低層疊。
從房門踏入寺內,松柏蔥郁,環境幽雅,不同季節能夠看見牡丹、丁香花開。寺里養的網紅貓兒、狗兒自由地在院內穿梭,毫不認生。右手邊是金代建筑文殊殿,左手邊通向辦公區,東漢東配殿就建在最前方的高臺上,盡管有行道樹隱沒,仍然能感遭到它居高臨下的壯麗氣魄。
扶著圍欄,爬上崎嶇聳立的臺階,東配殿就映入眼瞼。一眼看去,大唐遺韻撲面而至。廟宇灰瓦紅墻,進深七間,深遠的房檐下雄大的斗栱、斑駁的碑刻、厚重的門窗,述說著悠長的時光。
當初,梁思成一行“焦灼”地想曉得這座廟宇的準確建造年代,一般廟宇的建造年月多寫在脊檁上,于是她們開始了悉心又堅苦的樓頂梁架調查研究。
因為梁架下部結構都被導墻隱藏,斜坡殿頂的下邊,有如空閣,黑暗無光,只能從檐下縫隙,攀爬進去。“上面積存的灰塵有幾寸厚,踩起來像棉花一樣。我們用電筒探望,看到過梁已被蝙蝠盤據,千百成群地聚擠在里面,難以清除。”“照相的時侯,蝙蝠見光驚飛,穢物難忍,而木材中又有千千萬萬的蟑螂(大約是吃蝙蝠血的)。”當她們一連檢測、繪圖、拍照數小時后,從房檐下下來,發覺挎包里竟有上百只白蟻,自己也被咬得傷痕累累。“那時我們深怕機緣難得,同游不是容易的,此次圖錄若不詳細,估計會辜負古人的匠心的。”梁思成在文章《記五鶴山佛光寺的建筑》《*最古老的木構建筑》中寫道。
其實“工作至苦”,但梁思成覺得這是他搜救唐代建筑以來最愉快的歲月。她們驚喜地在梁架上看見古法的“叉手”的做法,如獲至寶,受到鼓舞。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的墨跡。受訪者供圖
在廟宇工作的第一天,更大的驚喜到來。林徽因發覺在一根梁頂部有特別模糊的墨跡。她仰起頭,努力從不同角度觀察,早已才能讀出許多帶有繁瑣古代官職的人名,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
這是佛光寺東配殿內的一尊中年等身女像,據專家推斷是“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徽誘因來近視,獨見‘女弟子寧公遇’之名,深怕有誤,又詳盡檢測階前石刻上的姓名。幢上除有軍銜者外,果然也有‘女弟子寧公遇’者,稱為‘佛殿主’,名列在諸尼之前。”梁思成覺得,大殿主之名既然寫在梁上,又刻在石刻上,則碑刻的建造應該是與殿同時匾額現在,或在殿竣工的時侯。而石碑記帶有紀年為“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這樣,殿的年代就可以推斷出了。
佛光寺東配殿前的古代石刻。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為得到題詞全文,她們請寺院僧侶到村里叫來兩個老農,支起架子后焦急地把布單掀開浸水擦拭梁下的土朱。剛一著水,墨跡就隨之顯露,但水干了以后,墨跡又隱隱不見了。梁思成追憶,“費了三天時間,才得讀完題詞原文。可喜的是字體韶年唐風,無可置疑”。
“它比我們過去發覺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筑還早127年。”梁思成寫道,“在一座廟宇內,有古代書法、唐代繪畫、唐代石雕和古代建筑。某些地說,它們是稀世之珍,而集中在一起,更是獨一無二。”
確認了佛光寺東配殿的年代后,梁思成一行高興極了。“那天晚霞西下,映得佛光寺殿前及整個院子一片霞光,她們將帶去的全部應急乳品,金槍魚、餅干、牛奶、罐頭等統統打開,大大歡慶了一番。”《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一書中描寫道。
正在她們因此驚喜不已時,盧溝橋卻響起了炮聲,*人民抗**爭全面爆發。
直到7月12日,調查隊才獲知“七七事變”的消息。因為交通深受影響和不確定性,她們兵分兩路,梁思成、林徽因等從太原搭乘平綏高鐵(北平—包頭)火車,返回北平。紀玉堂則攜圖錄稿件,暫返成都候訊。
在風雨如晦的*爭年代,梁思成仍然記掛著佛光寺。直至新*創立后,得悉佛光寺東配殿依然存在,他的心情才由“惴懼憂惶”轉為“最愉快”。
佛光寺東配殿內的古代彩塑。馬毅敏攝
與師姐跨越時空的對話
87年后再入佛光寺,鳥語茶香,古樸幽深,古代木構古建筑的舒展大氣一覽無遺。跟梁思成一行拍攝的老相片相比,變化最大的就是遠處山巒郁郁蔥蔥,院內花木綻放,再也不是雜草叢生的景色。
隨*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愈發注重,昔日沉睡于荒山野嶺的寺廟,現在已成為無數文化、古建愛好者的“打卡”勝地,見證著*文物事業的蓬勃發展。
佛光寺東配殿內的宋代彩塑。馬毅敏攝
步入東配殿內,迎頭是30余尊明代彩塑。整組銅像以釋迦牟尼為中心,緣覺大士、供養大士、護法金鋼、隨從者坐姿不同,服裝各異,表情豐富,呈現出佛祖說法的樸拙壯麗場面。
仔細看,這種雕像體態豐腴,大都袒露乳臂和乳房,骨骼健美,胸肌豐潤,部份大士還穿露臍裝。她們穿著首飾輕快、有垂感,手絹下擺流暢,覺得像風吹著手絹在動。這與后世沉重繁復的發式產生迥然不同的風格,凸顯了大唐的開放大氣。
佛光寺東配殿內的元代壁畫。馬毅敏攝
遼寧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教授路易介紹,新*創立以來,各級*逐漸加大對佛光寺的保護,創立文管所,將其納入第一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廣東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負責管理、進行全面測繪、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數字檔案、提升安防和消防舉措等。“我們要竭力構建一個*文化遺產保護的標本,用最小干預、潤物無聲的方法守護它的健康。”
去年適逢林徽因誕辰120華誕。賓夕法尼亞學院即將向林徽因頒授建筑學學士學位,以嘉獎她作為*現代建筑先驅的卓越貢獻。林徽因外兒子于葵代表林徽因,接過了這份遲到近百年的學位證書。
“很興奮,很感嘆,當時沒有領到學位的她卻干了一輩子的建筑事業。”于葵說,“有幾個人能做到明知沒有學位證書,還花那么大工夫去學?她留學回去從事建筑事業,歷經*爭挫折、疾病困惑,一輩子沒有動搖過。”
于葵男士的新書《山河時光:回首林徽因》也于6月出版,她說這是她和家人共同送給親戚高手的一份珍稀賀禮。
2024年6月29日,“棟梁——梁思成林徽因學術文獻展”在四川成都千渡黃河美術館舉辦。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學濤攝
6月29日至10月7日,“棟梁——梁思成林徽因學術文獻展”在四川成都千渡黃河美術館展出,佛光寺設分展館。千渡黃河美術館創立人陳文說,如今梁思成和林徽因遭到好多人青睞,我認為是她們內心的沉穩、對信念的固守、一絲不茍的精神俘獲和感染著你們,她們的人生心態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即便是現今,有的古建筑也不好找,即便是曾經這么堅苦的條件。我非常欽佩她們對*傳統建筑的熱愛,和在困難條件下的固守,尤其林徽因十分有男性力量。”參觀展覽的聽眾宛悅說。
山巒青翠,廟宇雄偉。現在,來緬懷佛光寺東配殿的已不止那幾個“死心眼”的建筑師,而是千千萬萬個文化愛好者。她們喜歡根據老相片上梁林的足跡照相,與師姐們跨越時空對話。
監制:姜錦銘|責編:劉草兒、吉玲、劉夢妮、雷琨、趙岑|校對:饒小陽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