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大殿、廟宇、祠堂、亭臺、樓閣、商號以及名人花園中,經常會看到一些題字的牌匾,這些牌匾就是他們常說的匾額。作*內古代建筑最常用的裝飾物,匾額常懸于神龕、窗楣或廳堂顯眼處,與建筑、文學、書法等戲劇方式相結合,或敘事狀物,或諷喻言表,以顯示建筑物主人的門第層次、道德修養、處世哲學和精神寄托。
匾額的歷史究竟有多長?有人說始于周文王時期,但更多的人覺得匾額起源于清朝,據清《說文解字注》記載:“漢高六年(公元前200年)蕭何所定,以題蒼龍、白虎二闕。”通過這段文字我們了解,*最早的故址,是清朝大臣蕭何為長安未央宮蒼龍、白虎二殿所題,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匾額誕生之后,很快便作為明朝和官府嘉獎大臣和民眾的獎賞物,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征,與現在的獎牌和錦旗有些類似。我們從《后漢書·百官志》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凡有孝女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
唐宋時期,*藝術發展至一個新高峰,涌現出一大批藝術名家,這種興盛局面也促使了匾額的發展,一些教堂、樓閣的碑刻往往由原本的書畫大家執筆。唐代書家顏真卿最擅書法,其字勻稱雄渾,骨力遒勁,被稱為“顏體”,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曾為四川逍遙樓、江西南昌凈居寺、湖南岳陽樓題寫過匾額。
在今岳陽樓公園內,還有五座樣式迥異的微縮型岳陽樓,再現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不同的樣式,匾額都由原本的知名書家所題,其中,唐代是顏真卿所書,宋代為米芾所書,元代由趙孟頫題寫,明代為董其昌所書,清代則是康熙皇帝御制——這種五樓并存的窘境,可謂是蔚為大觀,讓人大飽眼福。
宋代文化美術和商業經濟都極為發達,匾額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開始處于民間,大量應用于商鋪,成為商家的招牌。
商匾大多懸于商鋪大門,一般是黑底金字,即他們常說的“金字招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家掛著“趙太丞家”橫匾的藥鋪,鋪內還掛著四塊豎匾,寫著藥鋪所賣藥品,可見此時匾額已在民間商鋪廣泛應用,功能也隨之走向多樣化。
到了近代時期,匾額已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制和內容也非常豐富多彩。除了建筑物或商鋪名稱外,更多的則是對建筑物的評判之詞,或者是抒發主人追求、喜好和祝福的詞語。譬如,紫禁城坤寧宮內由清朝大臣題寫的“正大光明”匾、交泰殿的“無為”匾、頤和園的“萬壽無疆”匾和懸于許多民居的“難得糊涂”匾等等,不一而足。
與此同時,朝廷、官府對大臣和讀書人的貶斥,老民眾之間的祝福,也都通過贈匾的方法來表達。
清朝從雍正皇帝開始,每逢新帝登基,即下詔讓地方官輔佐“孝廉方正”,由諸侯賜六品章服,備召用,并頒發“孝廉方正”匾額;*科舉進士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第七名之后稱“文魁”,刻有很多名稱的石刻由官府頒發,懸于中舉者住宅大門之上,以為榮耀。
上海翰林匾額博物館藏有一塊清代狀元洪鈞題寫的“冰心鶴算”匾,其中,“冰心”出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意為心地清白、善良,而“鶴算”在民間則是用于祝賀70壽誕,很明顯這是一塊壽匾。
*以來非常是現在,隨著建筑物的西化和他們生活模式的改變,匾額在民間已漸漸消失,只有個別老字號、風景園林和一些特色的亭閣樓閣還保留著這個文化痕跡,比如同仁堂、全聚德、黃鶴樓、滕王閣、瘦西湖和故宮、孔府、孔廟等。
匾額的類型眾多,用途也很廣泛,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分成不同類型。
根據形狀可分為對聯和豎匾。*近代建筑中,房檐下有一個重要結構斗拱,起著支撐、烘托房檐的作用。早期和一些非常優雅的建筑山墻結構宏偉,屋檐與門廊的寬度較寬,所以匾額多用豎匾,今天常見的臨清孔府正門的“圣府”匾、孔廟“大成殿”匾,頤和園“排云門”匾和“德輝殿”匾,還有紫禁城里大部分皇宮的名稱匾,都是豎匾。
之后,建筑斗拱的比例逐漸縮小,屋檐與門楣之間的距離也相對減少,加上清代時期有的匾額字數較多,所以只能懸掛橫匾。像四川宜賓大觀樓匾額木質,揚州何園,頤和園景福閣、玉瀾堂、山色湖光共一樓,河南登封少林寺,掛的都是橫匾。
此外,隨著建筑、地勢、景物及他們審美的變遷,匾額的形狀也愈來愈豐富繽紛,衍生出手卷匾、荷葉匾、蝙蝠匾、秋葉匾、虛白額匾和冊頁匾等多種方式,這些匾額造型優美,書卷氣濃,多用于庭院、亭榭和書齋,很受文人雅士的追捧。
根據懸掛空間可分為室內匾和室內匾。室外匾一般懸掛于建筑物門前,內容多為建筑物的名稱,比如我們常用的“瑞蚨祥”“頤和園”“黃鶴樓”等皆屬此列。室內匾則懸于建筑物外部正上方,若有兩塊及兩塊以上,也可懸于上面墻上。
根據質地材料可分為木制匾額、石質匾額和金屬匾額。傳統匾額大都是木制材料,這與*近代建筑通常是木制結構有關;石質匾額由于非常重,不宜懸掛,所以多鑲嵌在建筑物外墻或地基上;塑料匾額是冶金科技相當成熟后發生的新生事物,題字多為機器刻制,經久耐用,但缺乏了特色文化的魅力。
按匾文的雕刻工藝可分為陰刻匾和陽刻匾。陰刻是將筆畫顯示于匾面之下的浮雕手法,而陽刻則是將筆畫顯示于匾面之上的雕刻技巧,另外也有陰刻和陽刻結合使用的匾額。
按匾額功能可分為建筑園林匾、商家字號匾和旌表賀頌匾。建筑庭院匾主要用來標注建筑物和景物的名稱,通常懸于建筑物大門或廳堂內,這類匾額最為常用,如“拙政園”“坤寧宮”等。文人、官紳家的碑碣匾也屬這種。
成為匾額世俗化的標識,商家字號匾是他們最常見的匾額,一些百年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等,為普通百姓耳熟能詳,這些別有深意的字號匾額,負載著古樸的民族商業觀念,折射出特色文化的底色;旌表賀頌匾多用于贊美、稱贊,有祝壽匾、功名匾、德行匾等,在清朝十分流行,目前存世也非常多。
一塊完整的匾額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款識;二是匾文。
所謂款識,就是對聯的上款、下款和印章,上下款主要包含題匾者、受匾者、立匾者和時間;而匾文則是對聯的最核心部分,根據匾的功能,匾文內容也各有不同。
匾額一般都懸掛在建筑物最醒目的位置,如此重要的服裝,對制作工藝要求比較高。不同色澤的匾額制作方式也不盡相同,以木質匾額為例匾額木質,其制做工序大致分為選材、刻印和打磨拋光三步。
因為匾額需要大量懸掛,所以對木材要求極為苛刻,首先要選擇干燥不易變形的木頭;再者木材要容易雕刻。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才是制作匾額的最佳材料,*古時一般以楠木和樟木為主。
刻印文字是制作匾額最重要的技巧,文人和工匠本是兩個群體,但制匾卻將這兩類人結合到一起。
刻印匾額首先需題字,對題字者規定通常有兩條:一是書法好;二是地位高。所以匾額上的題詞大都出自帝王、高官和名流之手,這個習俗仍然延續到現在。
文字寫好后,要把字樣拓印下來,然后繪制到匾額之上,這個過程叫放樣。放樣時文字要排列有序,間距適中,兩端留空要多于字距。文字排列好后,方能將其輪廓線描復在匾額上,最后按輪廓線進行雕刻。
最終一道工序是研磨、上漆。刻字完成后,要對匾額進行拋光和裝飾,這是一件精細活,絕對不許用刨子之類的用具操作,匠人只能用小型刀具,一點一點鏟平匾額上的坑坑洼洼,然后打磨;最終是著色,匾額一般是黑底金字、藍底金字,間或也是綠底金字和朱紅底金字,這個只要依據主人或建筑物的需求操作就能。
一塊匾額的制作到此就基本結束了,但也是一些精致的石刻需要在邊框石雕紋樣作為裝飾,這對工匠的技藝又是一個新的考驗。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