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養心殿位于長樂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面。養心殿區中部為養心門外一塊方形型小廣場,小廣場東面有遵義門可通往乾清宮,或向南通往內右門外的軍機處。遵義門是養心殿的南門,“遵義”,二字語出《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養心門在養心殿南面,為清代大臣宅邸大院門口。門外陳列一對銅鎏金獅子,門內設雙扇木屏門,門東西兩邊又各辟一便門,門內為琉璃轉角游廊。養心殿是皇后起居和理政之地。
養心殿
養心門內即為養心殿,養心殿天井空間并不非常明亮,但在空間使用的局面上有精心的設計,利于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朝大臣高度極權的政治制度下的中心場所,承載了明朝洪武帝起8個皇后的故事,“垂簾聽政”就出現在此處。
遵義門
養心門
紫禁城皇宮的養心殿本來是皇后正寢宮殿一側的便殿,自從雍正皇帝將其成為皇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清代中期之后的唐初宰相都將養心殿成為實際上的正寢宮殿。
東漢的帝王及*的皇后都住在長樂宮養性殿內匾額,后來康熙大帝去世,雍正皇帝為了給他出仕就住在了養心殿,從此之后清朝皇帝都跑到這里,于是這座寺廟便是“有龍則靈”,名氣就大出來了。在紫禁城內,它的地位僅次于太和殿。
養心門前的銅獅
養心殿,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成,養心,出自《孟子》,意即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避免各種欲望。養心殿分為前、后殿。前殿是處理朝政的地方,后殿為帝后休息的地方。養心殿平面呈“工”字形,前、后殿以穿廊連接,周圍廊廡掩映。清雍正帝始有八位帝王在此居住。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進深三間,通面闊36米,進深3間,進深12米。黃琉璃瓦重檐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皇帝的龍椅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制“中正仁和”匾。前殿明間是皇后舉行常朝、召見臣僚的地方。明間北側的東暖閣是歷史上有名的垂簾聽政的地方。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則分割為一大兩小三間,外面的一小間專供皇帝休息的地方。中間大的一間為皇帝機要辦公處,曰“勤政親賢”室,最上面的一小間是乾隆皇帝的讀書處“三希堂”。
養心殿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登上了王位,入住養心殿后,養心殿西暖閣便成為帝王的辦公室,幾乎每次,雍正皇帝都要在此處工作到晚上。他每天的入睡時間,甚至不足四個小時。他在位的13年里,現存的四萬多份奏折上,他的奏疏就多達一千萬字。乾隆即位后對養心殿進行了重建,他在西暖閣里充滿了一間不足八平米的小屋,這就是聞名于世的三希堂。三希堂,原名溫室,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收藏了古代大藝術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舉世之寶,而改名為三希堂。乾隆帝鐫刻的橫匾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墻上。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時意欲攜出《快雪時晴帖》被查扣。現該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秋帖》、《伯遠帖》被太妃攜出,1951年**重金從贖回,重歸故宮博物院典藏。
養心殿內景
從雍正至明清近200年間,清代有八位大臣先后居住在養心殿。雍正皇帝在養心殿度過了十五年的帝王生涯,后來又有七位皇帝在此處居住辦公,一直到清王朝終結的那一天。在*、光緒兩朝,養心殿東曖閣是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之地。養心殿的前院廂房為宰相居住的地方,正殿東西又各設五間房,東側名為體順堂,西側為燕禧堂,是王妃的居所。東圍房為妃嬪的臨時住所。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初七日,順治皇帝去世于養心殿,尸體被下葬,葬于清東陵孝陵。嘉慶四年(1799年)二月初二,乾隆皇后在養心殿去世,享年89歲,葬于清東陵陵寢。裕陵建筑雄偉、用料考究、工藝精巧、富麗堂皇,奢華的陵墓見證了一代皇帝以前的傳奇與輝煌。昔日清朝乾隆皇后承上啟下養性殿內匾額,文韜武略,風華絕代,如今他和皇帝都長眠于此,任由自然洗禮,歷史解讀。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后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后溥儀在養心殿正式發布清室即位詔令,這只是清王朝頒發的最終一道清室即位詔令,從此結束了清王朝入關后268年的統治。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