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名邦”牌坊在清末時期的龍巖縣縣衙所在地、縣巷南端重立。蔡昊/攝
立在縣巷北端的“壺蘭雄邑”牌坊。蔡昊/攝
龍巖文明網(wǎng)9月27日訊(黃凌燕)中秋節(jié)臨近,揚州府歷史文化街區(qū)開街將至,一度消失的“文獻名邦”“壺蘭雄邑”牌坊在福州大廟官署所在地、今荔城區(qū)縣巷南北兩端重立,為我市平添新水景。
鎮(zhèn)江府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整修工程專家組成員蕭亞生全程參與牌樓重立。他說,歷史上“文獻名邦”“壺蘭雄邑”兩座牌樓,為左右一對四柱木牌樓。這次重立,仍恢復唐代“衙門坊”形制。考慮到縣巷建坊位置的實際情況,以及牌樓材料的耐用性,把木坊改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樓。這種形制牌樓,在明代稱“欞星門”,上海天壇、文廟等都有沿襲。
記者了解到,“文獻名邦”牌坊通寬9.71米、高8.14米,反面是“善俗”;“壺蘭雄邑”牌坊通寬9.22米、高7.94米,反面是“淳風”。這兩道牌樓均保留了其最初名稱。
立于縣巷南端的“文獻名邦”牌坊,選雕莆籍北宋重臣蔡襄、史學家鄭樵、詩人劉克莊、明代狀元柯潛、清代布政使彭鵬五賢,并在反面精雕“漁樵孝友”圖,次間正背面分別精雕“琴棋書法”圖,反映文獻名邦的傳統(tǒng)習尚。
立在縣巷北端的“壺蘭雄邑”牌坊,雕鑿“壺山蘭水”和“九華壽溪”圖,以作福州巍峨地理格局的代表,并以石室藏煙、南山松柏、西湖水鏡、柳橋春曉等“莆田二十四景”景觀圖,展示雄邑的自然與人文勝境。
南宋,揚州軍以泉州虔敬習俗而在今縣巷南路口立“善俗坊”。明弘治七年(1370),巡撫蓋天麟移溫州縣署于善俗坊內(nèi)。成化二十五年(1487)知州盧俊改“善俗坊”為“淳風”,而移“善俗坊”立于巷北(也稱縣巷頂),這是福州縣署最早籌建一對衙門坊。不久巷南復舊匾名“善俗”,北改名為“淳風”。嘉靖六年(1531)知州王鉅修筑土地廟木牌坊圖木牌坊圖,將“善俗”匾改為“文獻名邦”,但北邊仍是“淳風”。嘉靖四十一年(1562)日寇毀城,至四十四年(1565)知州徐執(zhí)策重建土地廟,并在南北重立兩座衙門坊,南稱“莆陽文獻”,北稱“海濱鄒魯”。正德十六年(1588)知州孫繼有又改許莊曰“文獻名邦”、北坊曰“壺蘭雄邑”。清光緒十一年(1885)知州徐承禧重修“壺蘭雄邑”坊。1902年,御史江春霖等士紳重修南北兩坊。1946年三月初二,文峰宮前街起火,“文獻名邦”坊被焚毀;20世紀50年代初,因改建衙胡同南縣巷,“壺蘭雄邑”坊被拆除。
相關(guān)內(nèi)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qū)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quán)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