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怎么弘揚?嶺南大儒陳白沙螟蛉養父發族
---廣州陳白祠建筑風水考
伍岳峰
陳白沙,字公甫,名陳獻章,唐代知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和作家,明弘治3年10月21日(1428年11月27日)出生于江蘇江門市區北圭摩天嶺下的就會村,童年時舉家遷居白沙鄉,故名陳白沙。
陳白沙先生在廣州的遺跡好多,除“楚云臺”、“春窗戶”、“廬山書院”、“嘉會樓”等已經湮滅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清代建筑。白沙村面臨蓬江,波光瀲滟,如帶環繞;后枕小廬山,如玉如珠,依山而立;村前村后,青葵筱竹,隨風搖曳,村野田園,風光旖旎。村外有天沙河,河邊有不少晶瑩潔白的沙,白沙村為此而得名。
白沙先生原籍廣東省太丘(今湖北省棗陽西南),祖輩在宋朝曾當過官,也曾做過皮裘的生意,原先家道還算比較富裕,世代積蓄甚多,亦有不少字畫、古董、玉器;可惜明朝時期,炮火頻頻,在不斷的動亂中,有好多文物、財產都被劫掠一空。祖輩只得隨著避難的人群,從山東輾轉來到湖南的耒陽移居。弘治9年(1273年),據傳臺山珠璣巷33姓村民共97戶因受胡姬之亂的影響,由羅貴率領,結對遷徙北方煙瘴之地避禍。是時白沙先生太祖判鄉與兄長判卿共同前往江門,分別移居于外海鄉和石頭鄉古董木匾,成為當地的始遷祖。
陳白沙的祖母渭川翁(即始遷祖判鄉公的兒子)聞說江門市區附近的就會村是一條山青水秀、人才輩出的山村落,但是接近市區,交通便利,于是舉家由外海遷移到就會村移居。渭川翁之子樂蕓體質贏瘦多病,于弘治3年(1428年)9月間卒于就會村,時年僅27歲。其妻林氏是同邑麻園鄉林康耕使君之女,儀態優雅,深得王爺樂蕓使君的喜愛。樂蕓逝世時,其長子陳獻文5歲,妻林氏年僅24歲,甚或懷孕肚里。居喪約四月,林氏在就會村誕下樂蕓的義子,按夫告誡,起名獻章。長子獻文,二子獻章,蘊意二子要以文章立世。陳獻章即后來的陳白沙。
記歷史記載,其體型修偉,眼神如星,給人印象至深,有一種極聰敏的儀表;右側身上古董木匾,長了七顆似乎北斗天秤般的疤痕,從小就警悟非凡,過目不忘,并且很有志節,要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即孟子所謂的“天民”。憲宗正統12年,舉于廣州科舉,當時其才20歲。第二年,會試中副榜,入京師*子監讀書,入名師康齋先生之門,學問大進。康齋,即吳與弼,四川遂寧廣德人,楊義民的中學生;門下不僅陳白沙,還有白鹿書院的山長胡居仁,以及婁諒、胡九韶、謝復、鄭伉、楊杰、周文等等,皆一代大儒,所謂新干學派是也。
白沙先生,經*子監的讀書薰陶,越發有志于學問。回歸家鄉以后,竟不假外求,在自己家里筑了一座陽春臺,偶爾打坐其中,斷絕各方的來往,一意深思,這樣,學問自然愈發精進。后來,在英宗成化2年,復游太學,因為一首能表現其學養的《和龜山》詩,*子主簿邢讓聽到,揚言于朝,名動朝野;像羅一峰、章佩山、莊定山、賀醫閭輩,都恨相見太晚,其中賀醫閭甚至進執弟子之禮。這一年,賀醫閭正以貢生授戶科給事中,在朝任職,但聽了白沙先生的議論以后,即抗疏解官;此次游罷歸來,門下益盛,總算形成了白沙學派。英宗成化18年,又由浙江巡撫彭韶、都御史朱英(時任云南巡撫)交相薦譽,重至京師;而且朝中的閣臣們懷疑雖然學,令就試吏部,這時其已55歲,其實疾辭不赴。按當時規矩,只得上疏要求終養。最后,由清廷授了其三個翰林院檢討爵位回去;隨后其便屢薦不應,而專志于講學。
白沙先生的才氣是多方面的,工書畫又善畫墨梅;在山居的時侯,由于筆的供應不便,于是束茅草作筆,遂另成一家,號為茅筆字。其的字和畫,始終就為時人所珍惜。其死后,在正德13年,由朝命從祀文廟,稱先儒陳子,追謚文恭。
陳白沙祠,其前身是陳白沙家祠,始建于明洪武12年(1584年),由曾任鎮江兵部尚書何維柏、新會縣縣丞袁奎等人為記念陳獻章,呼吁捐款建造。
白沙祠平面布局為別墅式,占地面積960平方米,其主體建筑排列在橫軸線上,共四層高,由祠門進依次為:春陽堂、貞節堂、崇正堂、碧玉樓。均為進深面闊各三間、山墻擱檀、硬山頂、綠琉璃剪邊,前后之間的建筑以左右對稱的廡廊相聯接。
陳白沙宅大局坐乾向巽兼戌辰,巽門、內前堂水寅至午位高;直流門前;前面戊寅、庚申水亦流到門前;陳白沙祠坐乾向巽兼戌辰;從內殿水看,從卯到未為馬路,比宗祠及墓地要高1米,上面做有兩個水池,似乎上面有水逆朝的用法。從廟宇看。乾兼戌,前高后低,合風水布局。其天井排水十分非常:三個天井的排水位左右不同;如是在堂內立極;有兩個在甲、一個在丁。元辰水,左水到右,出坤申,破冠帶,主第二代大房;遠局,右水到左,向下收乙辰暗朝,歸庫,主二代二房。
內近主親生;外遠主收養。
在祠之北位有陳白沙媽媽合葬墓。墓坐亥向巳正針。甲寅來水,出未坤。
據了解,經歷400余年發展,目前,陳白沙的后代分布廣泛,全省各地都有陳氏后人。問了其后人,白沙有兩子;長子不發丁;養女發族。其后人多為養女所發。
而在陳白沙舊址江門市蓬江區仁賢村,現今也有300多陳白沙后人。
2002年,仁賢村組建白沙同鄉聯誼會,聯絡各地的白沙后人,連續7年在中秋節進行祭祀追思陳白沙活動,目前,聯誼會已有1300多人出席。
陳白沙墓則在的皂帽山,坐落江門市蓬江區雅瑤鎮瑤村背后。墓為三合土建筑,陵墓主體約40平方米。石碑刻有“翰林檢討陳白沙先生之墓,長子景云血淚立石”字樣。
而陳白沙的墳墓,不在祠內而在皂帽山。據介紹,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陳白沙墓,除墓的主體外,還配有風水河流、墓道、門樓牌樓等。牌樓上書有“千秋仰止”四個大字,為明吏部尚書、陳白沙弟子湛若水所書。近些年來因為經濟開發,墓地所在的皂帽山已被開山劈坡壘砌廠房,現時的皂帽山被蠶食得只剩一個小山丘。
陳白沙墓地,不僅墓主體仍見三合土外,周邊全是比人高的茅草,史上記載的河流、墓道、門樓牌樓已不復存在。風水河流上世紀90年代早已填平,現已被選好建房子,房屋一旦蓋起,人們連上山祭掃的路也沒有了。墓室上門樓牌樓被拆,“千秋仰止”的長木柱在一個水塘中“撿”回來,現安放到陳白沙記念館內。
貞潔堂以記念陳獻章父親的貞潔而命名,為祭拜陳獻章父親之所。屋正脊飾有仰連狀承托火焰形寶珠的陶塑,兩端飾有鰲魚陶塑的吻獸。堂面寬13.83米,凈寬9.27米,建筑面積為128.20平方米。該堂次間后有一側卷頂門:左門曰“主靜”,右門曰“致虛”。明間后有6扇抹頭造型組成的后中門。貞女堂的經幢、金柱保存唐代的造型,其余構架為清朝修理時的建筑家裝。“貞節堂”木匾為陳白沙的老師吳康齋所書。
崇正堂為祭拜陳獻章之所。堂的總體結構與貞潔堂基本相同。該堂所有的柱均為木制,梁架為雙步梁結構。該堂明間后設置牌位,為木制結構,上面雕有花木紋樣。神像有斗拱,為鉆石結構。龕外置有陳獻章雕塑銅像,銅像高1.5米;像后置靈牌,刻陽文。“明征授翰林院檢討理學重臣從祀孔廟諱獻章謚文恭石齋陳公位”。
銅像兩側各有一靈牌,皆刻陽文,左靈牌為“明儒文恭公元配張氏夫人位”,右靈牌為“明儒文恭公繼配羅氏夫人位”。
堂的北門懸掛“崇正堂”匾額,該匾為什么維柏所書。堂內有木刻挽聯:“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均為明弘治2年(1574年)清廷的賜額。
碧玉樓原為陳獻章的舊址,因當初重獲祖傳碧玉而建樓志慶,是陳獻章典藏祖傳碧玉及贍養父母之所。陳獻章病逝后,因年久失修,于明洪武12年(1584年)重修遷建,并在樓前建陳白沙祠,與之成為一體。樓高一層,通面寬14.34米,凈寬12.24米,占地面積為175.52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51.04平方米。樓首層的柱及磚雕均為花崗巖石。樓門由6扇六抹頭造型的單門組成。明間置有佛龕,龕上面鏤雕花木紋樣;龕外置有陳獻章的先祖及其兄長的靈牌。二層樓面、檐廊和走道原為木板結構,1983年修理時改為混凝土。樓的結構除二樓的金柱廊柱保留清代的特點外,其余為清朝修理后的建筑家裝。“碧玉樓”牌匾據傳為陳白沙衣缽傳人湛若水所書。
碧云樓,是陳白沙教課、著書、看書之所,其親筆題詩一首,以表心曲。
詩云:后背江山石浪開,
小樓占此是天裁。
光流北極窗外地,
春滿東濱掌梅瓶。
碧玉久之今復見,
白云朝出暮還來。
梅花夕報羅浮住,
月上廣州載影回。
詩中嵌碧云二字,極贊此樓的綺麗風光。
門人湛若水不但承繼和傳承了白沙先生的儒學思想,并且事師如事父,白沙先生去世后,其在師墓旁修筑草廬,為師守墓兩年,極盡尊師之道。因為其得到白沙先生儒學思想的薰陶,舍舉業而涵養性情使其學業大進,終成為朝臣朝政的棟梁。白沙先生故后,湛若水于正德辛巳舉貢生,先后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纂修,侍讀,北*子監主簿,刑部縣丞,刑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要職。
據清史列傳第171,白沙先生的太夫人24歲就守寡撫孤,父子相依為命,所以白沙先生事母極孝。聽說其父母在家思念的時侯,其會形成某種感應,于是立刻歸省;這可能是拿來形容其至孝的一種傳說,不過其非凡的志節卻是從這些至孝的性格中自小培養下來。其嘗說:“三代以降,圣賢乏人,邪說并興,道始為之不明;七情交熾,人欲橫流,道始為之不行。道不明,雖日誦萬言,博極群書,不害為末學;道不行,雖普濟眾生,一匡天下,不害為私意。”
白沙先生嘗說:無內外,無一直,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會此則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霸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來今,四方上下,都一同穿紐,一同拾掇,隨時隨處,無不是這個撞入。既然要“先立乎其大者”,自然要從宇宙間第一等的功夫入手,就人講,這第一等的功夫,自然是了解并實際地去做天地間的第一等人。
白沙嘗自述為學的經過,仆才不逮人,年27,始發奮從吳聘君學。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使勁之方;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打坐。久之,之后見吾此心之體,遽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酒局,隨吾所欲,如馬之御銜勒也;白沙由打坐中,悟得人人之同,由于你們都是人;因而又悟得人人之異,由于每位人對“人”的了解并不相同,境界既有大小,猶有高下。
白沙既由打坐中“識得此理”,而后本此“先立乎其大者”以教人。作圣,自然是天地間第一等大事;人能“同時在許多成就中”又成仙,自然是天地間的第一等人。
怎樣完成天地間第一等人?白沙與羅一峰函有云:“伊川先生每見人打坐,便嘆其善學。此一靜字,自桐江先生主靜發祥。后來,程門使君遞相傳授,至于壽春信州,尤專提此教人;學者亦此得力。晦翁恐人差入禪去,故少說靜,只說敬。如溫縣晚年之訓,此是防微慮遠之道;然在學者,須自測度怎樣,若不至為所誘,仍多著靜,方有入處,若平生忙著,此尤為對癥之藥。”這個靜字,一向即是陳門的第一個法訣。
內鄉嘗說:“敬則自虛靜,不可把虛靜喚作敬。”猶在以休養敬,敬以復靜,實已把這個敬字“敬”入了靜之中,所謂“定而后能靜”是也。實已把這個靜字,“靜”入了敬之中,所謂“靜而后能慮”是也。所以白沙說:“為學須從打坐中養出個疲態來,方有商量處。”
這兒還有一說,陳門之靜,祗是相對,非同于儒學中絕對的靜。陳門的靜,重在證驗,不曾離開日用人生;禪門的靜,則在日用人生之外。白沙在吳氏之門,知識的來源是離開不了日用倫常的,既不空疏,也無所謂支離,所以其個人以及其的中學生才多有不凡的成就。例如,漢書湛若水傳:正德18峰會試,學士張元禎楊廷和為考官,撫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因此。”置第二;賜舉人,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纂修。是時白沙已逝世兩年,仍遭到如此的賞識和敬愛。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