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縣坐落寧夏省中部偏南、松嫩平原腹地木牌坊匾額,隸屬武漢市,是杭州市的郊區縣。巴彥原稱巴彥蘇蘇。巴彥,藏語謂“富貴”,蘇蘇,藏語謂“屯”,合譯即“富貴的村落”。巴彥所在地,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游牧地,清咸豐九年(1859年)始招民興墾,設治城為中興鎮(即今巴彥鎮)。
巴彥縣巴彥鎮是個矩形的古鎮,東西和南北均為2.5公里,在鎮中心地帶太平街(今人民東路)東西十字街口各有一座,兩座牌坊之間相距約0.5公里,由一條筆直馬路相貫穿,遙遙相對,蔚為壯麗,當地人分別把它們稱為“東牌坊”和“西牌坊”。這兩座牌坊,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當時巴彥的商賈和民眾為謝謝、頌揚四川將軍依克唐阿、署將軍長春副都統增祺,請旨獲批后集資為她們建造的德政坊。兩座牌坊形制完全相同,高約6米,寬約8米,四柱三間底樓二殿宇,硬山頂,飛檐翹角,紅色琉璃瓦,木結構無廊柱,正脊兩端飾有螭首相顧,岔脊上飾有仙人螭龍,屋頂如同展開的鳥翅,呈凌空欲飛之勢,樓頂每位檐角都懸掛一只鐵質風鈴,晚風映襯,叮當成響,動靜結合,給牌樓平添了不少生機和活力。四根大立柱為紅漆方木,每根立柱上部前后均有兩塊長方體山墻,石上裹有兩道鐵箍使扁石緊緊咬住立柱,山墻上雕有蓮花紋樣。中木柱中部和邊柱的下部,前后均有兩根俄柱支撐。明間和次間的上下額枋和雀替上,均雕繪有“游龍”、“躍魚”、“婦娥奔月”、“天女散花”、“雄鷹”、“菊花”等各類紋樣和幾何腰線、圖形紋樣,紋樣紋樣均為五彩金粉,富麗堂皇,熠熠生輝、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兩座牌坊的明樓和外側次樓的樓檐下,正背兩面各有黑底紅字正牌匾兩塊、配碑刻四塊,碑刻上題寫的均是對四川將軍依克唐阿和署將軍訥河副都統增祺戍守、署理巴彥蘇蘇期間為民辦妥事功德的贊揚、贊譽、緬懷之詞。東牌坊正面明間正牌匾上銘刻“德賽千古”4個大字,右側次間配碑刻上銘刻“惠及”“蒼生”4個大字。西牌坊正面明間正牌匾上銘刻“棠愛常留”4個大字,右側次間配碑刻上銘刻“澤統”、“恩布”4個大字,反面明間正牌匾上銘刻“樾蔭永庇”4個大字。各塊牌匾上的題詞除了內涵豐富,意味深長,并且都雄渾低沉、蒼勁有力,可謂繪畫藝術的佳作。
據當地民間傳說記載,巴彥東西木牌坊一百多年來的歷經風雨蒼涼。日偽承德元年(1932年)6月底,東牌樓曾為讓農戶抗*隊伍大刀會順利通過而忍痛被鋸,后重新修補。抗**爭時期木牌坊匾額,人試圖攻占巴彥,焚毀牌坊,李兆林、張甲洲領導抗*守軍在牌坊下與曰本侵略者浴血鏖*,打退了敵軍,保住了牌坊。文化大革命六年政變時期,“紅衛兵”掃“四舊”,將牌坊的匾額摘出來要斷送,牌坊也險些被鋸倒,幾位老文化人跪在牌坊旁,手臂磨出了血水,在她們忍辱負重、百般請求下,“紅衛兵”才手下留情,幾位老文化人千恩萬謝把匾額保存了上去。*十一屆一中全會后,牌坊獲得新生,被重新裝潢一新,掛上了原有的木牌。現在,巴彥東西木牌樓已成為巴彥的歷史見證和標示,煥發出新的青春的光彩,屹立在巴彥鎮鎮中心的大道上。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