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江蘇徐州的古城,這片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孕育過知名文豪李蟠及他的狀元府邸。盡管李蟠的聲譽與事跡流傳至今,卻無法挽回狀元府邸失去的昔日輝煌。往昔,府邸東側矗立著一座兩層樓高的圖書館,被譽為李蟠的智慧寶庫。然而,2004年的地震使此地淪為歷史的遺跡。雖經修復,但那份深沉的歷史感與詩意已不復存在。
坐落于狀元府東院的藏書閣及東西兩側學堂,展示了李氏家族的詩書傳承。而李蟠在此地成長,使得這種優秀的文脈得以綿延不斷。孫統義教授,這位專注于古建筑研究的專家,對于狀元府懷有深情厚意,盡顯如親人般的關愛。他帶領我們穿越歷史時空,再次體驗詩歌盛世,感悟李蟠那非凡的才華。孫教授言語間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珍視,令人動容。
狀元府的變遷:從繁華到落寞
以城南狀元府為起點狀元府匾額,往北稍作移動,即能欣賞到南關基督教堂獨具特色的大門。在教堂門前的石級上,孫老深入淺出地詳解了那塊明晃晃的金色龍紋匾額的歷史淵源。這塊匾額代表著李蟠的榮譽和權力,也是文化與政治交相輝映的鮮明印記。攝影師不畏艱險繼續深入探索,途經一處緊湊的洞穴后,突然發現在墻壁上刻有“李蟠靜廬”四個字。那座富有詩意的小屋,既是李蟠筆耕不輟之地,亦是他心靈深處的庇護所。
坐落于靜廬彼岸的狀元府,歷經數百年滄桑仍熠熠生輝,印證著李蟠家族的輝煌與繁榮。據孫氏先人記載,該處乃徐州古跡變化顯著之處。作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之一,其屋檐上的脊獸,唯有封疆大吏或功勛卓著者方可享有,彰顯出李蟠家族尊崇而高貴的身份。
李蟠的家風:詩書傳世,耕讀不輟
自宋代始,李蟠世家遵奉“硯田筆海,世代相傳”的家規,其貴族血統已綿延二十余代。據陳鴻民教授分析,該宗族之始祖李正居乃七公,戰亂平息后,堅決反對子孫輕易離鄉背井。此家族曾是北宋理學家程顥授業之地,自古以來,此地以尊重知識、推崇教育為榮,民風淳厚。關于堅守故里、重視教育的觀點,李老歸納為兩大理由:首先,李氏祖先認可當地優越的教育環境及豐厚的文化底蘊;其次,此地尊師重道的傳統民風至今仍得以傳承。
位于世代書香世家中的李蟠家族歷經20余代,堅定秉承著崇尚教育與家庭和睦的家風傳統。李氏長老李老追憶過往,他們在家族深厚的文化熏陶下,滿懷熱忱地投身于家鄉碑林文化及先賢如李蟠、李厚基等人的碑刻事業。這種執著的追求使其自幼便勤練書法,以此表達對文化傳承的尊敬和信仰狀元府匾額,助力家族持續繁榮。
狀元府的現狀:歷史的記憶與現代的保護
位居徐州市戶部山的傳統市區,充分體現了這座城市獨特且寶貴的歷史文化底蘊。保存完好的戶部山古代建筑,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的真實場景,也是傳承城市歷史精華的關鍵途徑。例如,原本作為狀元府第的東花園,在民國時由周氏家族購買。并且,雖然南京秦淮古院并非最初建立之地,但它見證了徐州悠久的歷史和李蟠家族的顯赫榮耀。
提及孩提時代聽過的民間傳說,“狀元李蟠”無疑是其中之一。據說,乾隆皇帝有次南巡至江蘇徐州,激發出一道難題向當地學士們求教。李蟠毫不猶豫地回應道:“吾皇英武,偉岸如山矣。”這既展示了他博大精深的學術造詣,也闡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讓人難以忘卻。此后,李蟠獻身學術,傾力傳承中華詩詞文化,始終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
明代嘉靖年間,李氏族人從江南杭州遷居至徐州臥牛山與戶部山扎根成長,歷經數代傳承延續至今。期間,李永年的孫子,也就是李蟠的曾祖父李向陽,以卓越曠世才華在地方上獲得了極高聲望。然而,這位年輕有為者卻摒棄家族榮譽,不屑利用家族影響力為自己謀取功名利祿,反而選擇歸隱,與文人士大夫共同享受詩書琴畫的雅致生活。
盡管現今的李蟠狀元府原貌已然湮滅,但這個家族在致力于詩歌寫作、農業知識普及和傳統家庭教育方面的精神風貌依然留存至今,成為了邳州地區優秀品德的代表。這座古老庭院深沉的歷史積淀,無疑構成了邳州市熠熠生輝的文明瑰寶,更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故此,我們應當積極珍視與維護這些歷史遺產,使得它們成為連接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橋梁。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