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史善朋,不是京劇行的人也許不曾耳聞。他是著名的鋼琴制琴大師,1932年就成立了“史善朋竹琴社”。琴社開始設在李鐵拐斜街東口,后遷至琉璃廠,當時,很多戲劇名角的琴師用的都是“史家”琴。80多年過去了,如今,在琉璃廠南側不遠處,“史善朋竹琴社”的對聯(lián)依然懸掛著;為顧客聽音、手工制琴的家傳技藝也由他的子女史優(yōu)生繼承下去。在此處,人們還可以感得到老北京作坊式樂器行的原始風貌。
做一把定制的手工琴要兩個月左右。店面:半家半店
上個假期,我慕名造訪“史善朋竹琴社”。從虎坊橋路口沿著南新華街北側北行,約300米左右琴館匾額,就發(fā)現(xiàn)了琴社的匾額,但讓人震驚的是,匾額竟然掛在一處居民院的旁邊。這是一個典型的大雜院,從旁邊進去,里面是一條1米寬的過道,拐角處還堆著雜物;樓梯正對面,是兩間門窗上的紅漆有些斑駁的樓房,窗臺上,幾張舊報紙和黃澄澄的桔子透著一股家常味兒。
其中一間門上掛著鎖,透過玻璃,能看見前面墻壁掛著幾十把京胡。“應該就是這里吧。”我正犯嘀咕,旁邊的門開了,走出一位五十開外的中年叔叔。“找誰呀?”聲音很脆生。“史優(yōu)生。”“我就是琴館匾額,進來吧。”史優(yōu)生把我讓進門。
這是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臥室,正面墻壁掛著“史善朋竹琴社”的紙匾,一根鐵桿吊著數十把鋼琴和二胡。下面的椅子上擺著一面斑駁的老式鏡子、一臺電視和一摞蛇皮。左邊是一個地板、一把桌子和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有一些做琴用的竹筒和用具。桌子后面是一臺電暖器和幾盆小花,旁邊散落著一些竹筒廢料和琴把、銼刀等。這里既是史先生的家,也是他的作坊。我據說1949年曾經,很多樂器行都是這種的,家店不分。
工序:一板一眼
“我以前就坐這里吃飯兒,我認為踏實。”史優(yōu)生指著半尺見方的小板凳說。史先生告訴我,如今從進料到刮竹筒、做擔子、蒙皮子,所有工序仍都是按母親當時傳出來的做,一點兒沒改變。“只是這個竹筒刮得有些大了”,史先生解釋,之所以說尺寸大了,是由于目前演員調門兒沒先前那么高了,尺寸大了之后,琴的聲音會更寬厚,而不似從前尖細。
相關內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qū)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